一间即将转让的闲置店铺,这个月忙着“迎来送往”艺术品,它们或来自刚结束的艺术展,或将奔赴新展。这里是今潮8弄本月新开的“奇妙烧腊馆”快闪店,也是沪上青年艺术工作者与社区公众共创的一场“可持续”艺术实验:一方面,集合一批中生代、新生代艺术工作者的“闲置作品”,让“空窗期”展品邂逅“空窗期”店铺,达成展品流转再创与空间叙事重构,激发街区活力;另一方面,通过选址四川北路沿街铺面,让当代艺术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探索社区美育新路径。
作品语义转换,在再创中获得新生
策展人陈熹(右)与艺术工作者王嘉成(中)在讨论即将运到新展品,背后是为匿光计划团队《开窗大吉鸭》特制的“烤箱”场景
“奇妙烧腊馆”策展人、“一吨计划”创始人陈熹介绍,这里原本是家汤店,考虑到下月将有新店进驻装修,大家决定就着当前格局布展。这次选择的展品主打“食物”概念,既是对店铺实际功能的延续,也是以“不时不食”为灵感,让快闪店“有期限的展览”与“食品保质期”形成互文。参与展览的艺术工作者包括李妍洁(Loxel)、影子(Shadow)、李知弥、谭彼得、王兴杰、王嘉成、叶帆、余若婕、张小君、张依楠等,从天南地北来的展品打破了以往在“白盒子”艺术场馆中的表现形式,共同服务于“烧腊馆”这一主题。并通过策展语言,将创作本意结合当前语境输出,在共创与再创中获得新生。
展厅中,一只2米高的充气烤鸭很是吸睛。这个由天津匿光计划团队提供的展品,如今被摆在后厨中央。在原本银色拉丝金属质感的墙面上,陈熹策划安装了四根红色灯管,让这只保持自转的“烤鸭”仿佛置身“烤箱”。当这件作品从天津老公房底楼搬来上海潮流新地标,从居民区来到商业区,它的动态自转在繁忙都市中显得过于缓慢,作品也由此发生了语义转换,有人读出了机械重复的日常,有人读出了保持自我的可贵。
艺术工作者余若婕创作的《重复派对》,镜面映射出对面的百年建筑为作品注入新意
艺术工作者王嘉成的作品《谷肆》正在运输来的路上,将成为这里的“上新甜品”
以霓虹灯管模拟派对五光十色的《重复派对》艺术装置,是90后艺术工作者余若婕送来的系列作品。该作品刚在艺仓美术馆结束展览,在这里经过分割、组合,化身为烧味上方的灯箱、门口的展柜等,还有一组镜面作品被放在了临街的落地窗前。从侧面看,这件作品的形态就像林立的高楼,在之前的展览中,“高楼”平铺展开,与美术馆附近摩登建筑群形成呼应;这次,它囿于L型展区,仿佛紧凑的闹市缩影。镜面映照出五彩灯管,也反射出马路对面的百年建筑、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凑近观赏的好奇脸庞……在余若婕看来,当艺术作品走进社区、走入生活,人们的讨论、思考也丰富了它的内涵,让作品的当代性得到了充分演绎。
这间快闪店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基于共创的推陈出新。这两天,90后艺术工作者王嘉成的作品《谷肆》正从广州运输运来。这组用十种谷物制作的树脂作品,形似广式小吃钵仔糕。陈熹笑言,之所以“抓紧”引进《谷肆》,是有观众提出“烧腊馆”里没有“甜品”,而选择这道“传统小吃”,也让这场在正月里的快闪行动更富中国年味。
用艺术连接起城市与乡村,丰富展陈场景
午饭时段不断有人走进这家“烧腊馆”,发现是艺术展厅后,有人转身离去,有人感叹惊喜,有人既来之则赏之
吧台位Pad上循环播放着李妍洁的作品,偶然出现的模块透露出这是基于算法的“数字肉”
几个老式竹篮里摆着腊肉、熏鸡等徽州传统美食,将农特产品以更潮流的方式引入城市消费
中午,是“奇妙烧腊馆”的客流高峰,尽管其中不少是误入者。“看山不是山”,90后艺术工作者李妍洁说,这是她希望藉由这次展览传达给人们的意趣。就像她带来的动画作品,乍看之下是一块抖动的炙烤肋排,细看之下则被随机跳出的数字模块“出卖”了真身,原来是用模拟软件做出的“数字仿生肉”。
而冲着美味来的顾客,也不会失望而归。进门吧台位上,几个老式竹篮里摆着腊肉、熏鸡等徽州传统美食。这是“一吨计划”推出的乡村振兴项目:每次艺术展“植入”一个乡村,将农特产品以更潮流的方式引入城市消费,用艺术连接起城市与乡村,也让展陈现场更鲜活灵动。
走马观花看完展,几名中老年女性发现了竹篮。挎上肩,她们比划着把墙上绘画里的食物装进篮子,笑声回荡在展厅里,影像也留在了其他观众的镜头里。陈熹看着这一幕,“你说,当代艺术距离公众还遥远吗?”
作者/视频:单颖文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