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宝山区的力拜生物最近安了“新家”。不到半年时间,从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迁至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这家精耕于病原菌核酸检测的科创企业,演绎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路发展壮大的生动故事。在这里,它将拥有定制厂房,比邻上下游合作伙伴,还将加速把订单化为产量,填补国内消化道肿瘤无创早筛的空白。
力拜生物能顺利闯过成果转化关,离不开宝山区承接的一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先投后股”。即政府在成果转化初期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企业,成果产出后,将投资额转为股份、功成身退,“将发展主动权完全交给市场主体”。宝山区也是本市唯一一个以区为主体揭榜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这两天,首批7个试点项目所涉近6000万元扶持资金陆续拨付到位,涵盖生物医药等高精尖领域,充分释放“政府敢支持”的信心和魄力。
宝山区的探路,从一定程度也反映着全市的探索。去年,上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同比增长10%,科创板上市企业78家,募集资金金额居全国第一。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的背后,正是政府敢当“天使投资人”,将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巧妙结合,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接力”,撬动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能。
项目筛选:为潜力选手“雪中送炭”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小投早是项目筛选的逻辑线。”宝山区科委副主任赵江透露,传统财税补贴政策中不少采取“后补贴”方式,企业产税后才能享受优惠,容易错过“种子选手”。而“先投后股”能及时为科创企业送出“雪中第一筐炭”。
去年下半年,试点方案发布后,海内外近50个项目踊跃报名。遴选阶段,相关部门颇为慎重,牵头建立一套标准流程。相较于技术实力,更看重企业的综合能力。技术成熟度、产品竞争力、转化前景、投资价值、预期成效……细分指标缺一不可。赵江笃信,木桶效应在科创企业成长中同样奏效。“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因此,除了及时“敢投”资金外,对于那些掌握核心技术但缺少精通市场的“科创合伙人”的项目,以及那些走在市场需求之前、用户端尚未培育成熟的“明日之星”,宝山区专门建立了项目储备库,计划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定向培育这类潜力选手。
风险共担: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
“先投后股”,灵活的权益处置方式是亮点之一。其指向的是风险共担机制,从政府到市场,创新链条上的每个主体都躬身入局、勇挑重担。“敢投、敢闯、敢支持”之下,不只是企业受益,政府也锻炼出一种能力——能否看得准、支持到位。
特别是,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要进行前景预判、赛道分析等。为此,宝山区科委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源,担纲“创新合伙人”。以力拜生物为例,该企业在项目答辩环节就因技术过硬得到各方认可,收到社会资本抛出的“橄榄枝”。眼下,已有机构对其进行尽职调查,拟展开资本跟投。
政府先投,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背书”,更是信心和底气。以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身处的服务机器人赛道,经历了漫长技术积累期,此次项目入选,让企业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动力。今年初,《“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国家级文件纷纷发布,政策利好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财政资金往往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敏锐洞察新赛道、新趋势,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
机制创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对于政府来说,“先投后股”,并非简单一投了之。要确保投放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就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为此,宝山区科委计划探索技术尽调,不仅扩充现有专家库,引入在业内拥有话语权、影响力的专家,不放过一个好项目;同时,也不断为项目“打补丁”,让好项目顺利产出好成果。赵江举例说,对于那些拥有过硬技术,却未厘清商业发展模式的企业,及时跟进服务配套,加快打通政策壁垒,向科研成果转化的两端延伸——在“先投后股”试点基础上,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通过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强化、支持和保护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等;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资源,探索1∶1跟投机制,打破与企业税收挂钩的传统企业评价模式,加速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为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王嘉旖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