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日)下午5点35分,天黑了下来。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氧疗输液区,灯光还亮着。最后一位氧疗患者刚刚回去,值班坐诊的85后全科医生沈祎收拾准备离开。但他不急着下班,回到诊室还有几个随访电话要打,对象是近几天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最近一周,在专家组指导下,他开出了10个小分子药物处方,“患者服药后什么状态,我心里要有数”。
随着“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实施,他所在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其他社区医院一样,也将直面更繁重的救治任务。
“为了打好这场仗,我们持续深挖潜能,做好准备。”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介绍,他们第一时间补充“弹药”——氧疗输液区空间面积持续扩容,增强急救药品、小分子药品、抢救设备的配备;同时排兵布阵,优化就医流程,倒逼自身能级提升:依托紧密型医联体,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指导,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便捷、专业、有效的治疗,也甄别高危人群,实现及时转诊,救护网络全覆盖。
装备“利器”,CT设备本周投入使用
昨天,上月底刚刚扩容到40个氧疗输液位的专区轮到沈祎坐诊。
社区医院的氧疗输液区,一般由护士团队巡视监测。但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氧疗输液位较为集中——去年底扩容增能,将慢病中心进行调整,在中心一楼辟出一个100平方米空间,区域内增设20个氧疗输液位,配备移动输液架、氧气袋、氧气钢瓶及相关抢救药品、仪器等;同时,二楼输液区也在人流相对较少的走廊通道内新增10个氧疗输液位。于是,中心特意安排了全科医生“坐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及时给出专业反应。
沈祎的值班时间从上午8点开始,但什么时候结束,得根据最后一位患者完成补液、吸氧的时间定。值班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一根弦绷得紧:“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或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的病患,都是我们重点关注人群。”沈祎不时用指氧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如果患者吸完氧之后,血氧饱和度仍没有改善,我们要及时联系120急救中心,转诊到定点医院救治”。
金迎介绍,自去年12月29日扩容增能以来,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氧区累计提供氧疗服务963人次,其中重点人群881人次;累计提供静脉输液服务384人次,重点人群297人次。更多“利器”也在装备中,譬如作为有效识别肺部影像学改变的检测手段,中心的CT设备本周也将投入使用,由上级医院给予放射诊断支持,以缓解二三级医院就诊压力。
三级医院专家线上评估小分子用药
就在前天,沈祎为前来就诊的75岁患者开具了小分子药物。“阿婆当时是第三天感染,她除了高血压没有其他基础疾病,我认为符合指征,就提交了申请”。全科医生是评估小分子用药的第一道关卡,沈祎需要提请到医务科,由院内三位专家评审,提出用药建议。如果患者合并症较多,还需提请三级医院专家评估。
“这位患者发病时间大于5天,仍有低热,申请阿兹夫定,还有使用指征吗?”医务科科长苏媛汇总后在微信群提问。
“可以用阿兹夫定。”瑞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汤伟亮回答。
苏媛介绍,储备的Paxlovid和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优先为辖区签约的65岁以上重点人群开具。居民出现抗原阳性、核酸阳性等,可联系家庭医生,在评估基础疾病、药物禁忌等前提下,由医生指导用药。眼下共有79位患者申请使用小分子药物。
这两天,苏媛还忙着联络临床科室,抽调人员,筹备社区康复专病门诊的开设。此前,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利用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模式,为感染后出现咳嗽、倦怠乏力、失眠等的患者提供康复方;必要时还可应用针灸等改善恢复期咳嗽情况。本周,这些运动康复、营养指导等将整合到一个专病门诊,康复医师精准评估“阳康”患者情况,指导居家康复。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