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垂垂老矣、行动不便,这座城市中应当有这样一张“养老床”包容你的下半生。接驳照护医疗等各方资源后,它能妥帖照料一日三餐,也能立刻回应紧急时的求援,成为“心安之处”。
日前,市民政局等印发《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将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办法》中对这张床位有了更清晰的描摹:每间床位数以2—4张为宜,认知障碍照护单元内可以适当设置单人间。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下,《办法》强调综合利用和功能复合,希望通过单元组团、共享空间等方式,“既关照老人隐私,也丰富公共活动的内容形式”。
增能:兼顾情感需求,提升床位品质
“将单人间、双人间写进规范文件,这是创新之处,也传递出‘十四五’期间建设保基本养老床位的新理念。”在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看来,这一条款回应了老人“想有点个人空间”的内心,也意味着一张保基本养老床位从关注老人的生理需求到兼顾情感需求。
长期以来,不少老人对公办养老机构的保基本床位总停留在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几张床铺一字排开,一日三餐、梳洗换衣,生活隐私就此一览无遗地呈现在陌生人面前。也因此,在部分郊区,依然存有类似“进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的传统观念。
“但对于一些身体机能退化的老人来说,早一天住进养老院,早一些接受专业照料,或许就能提升健康生命的质量。”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提升保基本养老床位品质,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能减少顾虑地住进养老院,使其不再成为“了此余生”的去处,而成为“心安之处”。
挖潜:跨区统筹,养老床位跟人走
事实上,这张保基本养老床位,并非只有住进养老院才能享受到。根据《办法》,“家门口”的长者照护之家同样配备数量适当的保基本床位。老人的入住条件与机构一致,面向失能、认知障碍及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这也意味着,如果活力老人因跌跤或术后有短期入住需求,同样也能享有。在空间有限的中心城区,“家门口”的床位,还能让家属就近就便照料老人。
扩大人群覆盖面,持续提升这张“养老床”的运转效率,这是这座老龄化成都超36%的超大城市,面对有限的空间资源所作出的一道加法。《办法》中还有多处体现着类似的“挖潜”思路,包括养老床位统筹建设等。
去年7月,历经30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数万名老年人告别老房迁入新居,也带动了养老服务资源的新一轮排布。特别是在人户分离现象较多的黄浦区,如何确保迁往郊区的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成了新难题。另一方面,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本身也很难再“挖”出适合建设养老机构的土地空间。
对此,《办法》明确,对老年人口导出较多的中心城区,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实行本区在地建设与全市统筹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落实。也就是说,养老床位可以跟人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此外,《办法》还将成熟经验上升至制度层面予以固化,鼓励各区民政局或街镇与社会投资举办的养老机构签订协议购买床位等。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