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26弄1号楼的加梯基坑这两天正开挖,75岁居民徐银娣每次进出时都忍不住张望。80岁老伴汪君礼几年前被一场大病“缚”住腿脚,每天只能待在6楼家中等她捎回外头的“种种”。能下楼看看,是老两口的心头盼。
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思南路26弄,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有3幢上世纪80年代初原拆原建的7层老公房。楼内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75%,加装电梯意愿强烈。然而,小区公共空间逼仄,楼栋排布形制不一,又紧挨着地铁线,根据评估,“不适合加梯”。
理工科出身的90后社工王栋华偏偏和这个久拖未决的“不适合”杠上了——“缺哪儿补哪儿呗!”
他每天蹲在一线与加梯公司商量解决方案。尽管加梯专业术语庞杂,王栋华拿出当初学习修潜艇的功夫,一股脑钻进去。楼栋走向呈L型,最适合的电梯位置恰是进出口,那就嫁接一个玻璃廊桥;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每往下打一米,就有止不住的污水溢出,那就重新排设管线;挖基坑、吊装钢材,大型机械无法进入,那就以传统人工模式将笨重钢材运进社区,再进行焊接。
就是这“缺哪儿补哪儿”的劲头,将不可能化作了可能——让这3幢先天不足的风貌区老楼纷纷加出了“左膀右臂”。思南路26弄即将成为瑞金二路街道首个加梯全覆盖的小区。
曾经“不适合”的个案成了如今“可借鉴”的类案。周围小区纷纷来“取经”,加梯在风貌区扩围、提速、增量。
阿姨爷叔在心里认下了这位“小管家”
以徐银娣所住的1号楼为例,王栋华和社区干部们铆足了劲与加梯公司沟通协商数十次,针对堵点卡点,一项项磨,一个个啃。比如,根据勘测,最适合加梯位置偏偏是楼栋出入口,就得嫁接一个玻璃连廊,居民通过廊桥进入电梯。但这也派生出一系列新问题:新增连廊净宽不能超过1.2米,净长不超过1.5米;新增连廊只可延伸至原楼梯间相邻第一开间范围内,并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王栋华不仅反复吃透政策,还在图纸上直接画了起来:“房屋安全关系着居民安全,每一个数据都马虎不得。”“缺哪儿补哪儿”的认真劲,成了王栋华逐渐深入百姓、融入社区的“敲门砖”。“修潜艇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但凡有一点灰尘都不符合标准,社区工作其实也一样。”
“这个小伙子肯帮我们装电梯。”阿姨爷叔在心里认下了这位“小管家”。如今,远远看见这个大冬天忙得热火朝天只穿卫衣的年轻身影,居民们都会主动点头招呼。
从只埋头干事到沟通融入,需要也被需要
思南路26弄所在的香山社区,典型的熟人社会,居民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了还是要搭伴做邻居。“我原本不太擅长和人沟通,刚开始做加梯工作时,只埋头干事,后来发现,沟通、融入也十分重要。”王栋华说。
业主意见难统一,是加梯最大拦路虎。王栋华充分发挥自身擅长和数字打交道的优势,在签协议前,大致测算好居民的分摊金额及运维费用。虽说加梯公司会提供更明晰的数据,但他先给老百姓交个底,征询过程就会更顺畅。
不过,社区的细枝末节,也不都能用数字来解决。比如连廊玻璃的选择,小块玻璃易于运输安装、后期维护费用较少,是“性价比之王”,但却大大影响紧挨着连廊两家人家的采光。王栋华又搬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让大家权衡利弊,共同选择了略贵的大玻璃。“这两户居民为加梯作出贡献,那么我们也要为他们想一想。”
还有一些小细节,他都得考虑到。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坡度要更平缓,老人推轮椅才不吃力。他甚至还有自己的“错题本”——“每次完工后,我都会复盘经验和教训,便于后续类似问题的解决。”
随着思南路26弄加梯工程这块“硬骨头”被啃下,周边居民的信心更足了。
“我需要居民,也被他们需要着。在家长里短中,我不知不觉实现了自我价值。”说话间,王栋华一口气爬到了6楼,告诉汪老伯:“新年就能乘电梯、下楼晒太阳了。”
作者:王宛艺
图片:邢千里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