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人工智能岛全貌
规模超3000亿元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如何更高效地赋能各行各业?在浦东新区张江人工智能岛,百度飞桨(以下简称“飞桨”)给出一张“施工图”:源头创造、技术开源、应用转化、产业赋能、技术风投。展示厅内,排布如同建筑体框架的晶灰色立柱,用观感给予“图纸”形象注解——“飞桨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好比建筑框架,使千行百业在此基底上实现应用转化,进而打造产业生态。”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负责人说。
几步之遥,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展示厅内,这张“施工图”路径环环相扣:学科、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方向、科学中心目标、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变革。负责人“划重点”:取得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在标准、规范制定上发力,推动产业变革。
生态和标准——在近日市人大代表有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的年终视察中,这两个词被反复提及,反映着上海持之以恒细化人工智能产业“施工图”的一种路径:跳出项目思维,找到项目、产业要素之间的耦合。
技术开源,做大生态
飞桨找寻耦合的路径,是通过打造开源框架平台,联动中小企业打造产业生态。
在业内,对开源框架赋能企业有一种形象比喻:就像一道预制菜,主料、佐料都已备好,只需拿回去往锅里放。飞桨负责人举例,张江一家以电子海关为业务主体的老牌软件公司,想对复杂的单据处理流程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飞桨的作用在于对关单版面作出分析,形成较为精准的规则结果,达到自动化处理单据的目的。软件公司基于飞桨开源算法模型进行二次开发,优化做成App或系统软件。”
但赋能不等于定向培育,不存在“只让一家公司在某个特定场景单独使用的限制条款”。该负责人说,更多情况下,飞桨把技术开源作为行业通用人工智能(AI),让企业结合自身业务进行创新应用。另一方面,飞桨提供学习资源和辅导,让企业经历完整的场景开发链条,真正深度学习,“目前基于通用AI开发出的算法模型,资产属于企业,可申报软件著作权等。”
这些短期内看似收益甚微的做法,飞桨其实为打造产业生态铺垫。往远处看,这幅图景更广袤:对于飞桨赋能的合作伙伴,有机会发挥比较优势,并承接百度商机,共同推进产业赋能、迭代,实现共赢。
换一种角度,即便最终目的是打造产业级的通用AI,也无法一蹴而就。负责人说,“隔行如隔山,中小企业是各产业的毛细血管,通过与产业创新型企业的共创,才能找到与产业的要素耦合。”
打造开源框架平台,在全球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下,做大、做强生态已成飞桨的当务之急。截至11月底,飞桨汇聚535万名开发者,助力67万个创造模型,服务20万家企事业单位。
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表示,“飞桨在短期内发展较快,但用户能级可以进一步提高,这背后的指向是开源架构能否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目前全球顶级的开源框架,其用户能级在数量和水准上都有很好的数据。飞桨应继续强化技术升级迭代、应用服务,在提升客户能级上做文章。”
百度飞桨外景
制定标准,源头发力
比邻飞桨的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突破关键、制定标准是其打通要素的抓手。
今年10月,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建设项目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启动。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人工智能原创理论突破和关键技术验证的重要实验装置。
“这种装置直接关乎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体现。”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负责人说,比如未来无人机等多无人系统在低空领域的数据安全、航路安全测算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实验。
人工智能应用导向强,企业直接对接市场,固然有从需求端倒推研发的便利,但科研机构从公共研究角度出发,眼光更为长远。“比如标准,在部分产业中就是‘卡脖子’的话语权。”该负责人表示,科研机构的发力点之一,就是在基础原创理论、关键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放眼全市,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期智研究院、浙大上海高研院等高端平台启动运作,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在沪布局,增强产业创新供给能力。
标准,也是在科研、产业和企业之间的流通要素。
戴柳指出,眼下部分头部企业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以行业标准为指引,“在有的领域,地方标准还在逐步建立过程中,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可以考虑在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方面好好发力。对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行业怎么看,团体怎么认可,行标和团标还有很大空间。”
作者:苏展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