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家实验室、顶尖科学家社区以及各类功能型平台的引入,国际创新协同区正不断提升“科创浓度”,畅通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协同。
上海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是临港新片区首批认定的6家科技型创新型平台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型平台。研究院院长、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沈捷博士在海外留学工作了十多年,2017年扎根临港创业,在2019年与临港集团共同成立研究院,专注电力电子产业科创孵化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沈捷介绍,紧扣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完成了超大功率舰船用特种电源等国之重器特种高端装备建设,助力新片区重点产业加速国产替代和技术迭代,促进包括海洋海工、新能源高端装备、半导体及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为中船重工、舍弗勒、宝马等国内外知名客户提供服务。
如今,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团队有70名员工,较创立之初翻了一倍。聚焦汽车电子产业链,平台孵化出伊世智能、轾驱科技、珅斯电子等3家科创企业,与知名高校建立4个产学研实习基地,并与日本罗姆半导体共同成立“碳化硅技术联合实验室”。“作为临港首批科创平台,我们鼓励员工扎根临港,通过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等多种渠道为临港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沈捷说。
与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电科大、中科院、中物院、信通院等紧密合作,国际创新协同区累计认定培育和支持14家平台,科技创新功能型平台支撑作用正持续提升。
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等联合成立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主攻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是上海首批功能型平台之一。目前,该平台在临港新片区已建成2万平方米的研发场所和8.2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厂房,研发团队及转化项目公司规模近1000人。“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提炼企业个性化需求形成共性技术研发,我们相当于从科技成果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试环节,最终为企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平台副总经理赵勇表示,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新机制,加速产品链、技术链、产业链融合创新,先后培育、转化、引进落地科技企业23家,其中高新企业8家。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上海治臻,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金属双极板供应商,上海氢晨在燃料电池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新近签约落地的中国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将聚焦医用高分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行业新材料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与材料基因工程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建成新材料创新高地、新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临港新片区新材料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周渊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