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石龙路上,6幢大楼拔地而起,载体空间面积5.4万平方米,以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高端医疗服务为产业定位,未来将重点打造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今天(15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徐汇同期活动上,枫林瑞创谷项目发布,这也是可承载生物医药研发的又一全新园区,是枫林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环节。至此,徐汇区在空间载体布局上,已初步构建起以枫林地区为核心、漕开发和西岸生命蓝湾为支撑的“一核两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同步发布的还有徐汇区新一轮生命健康产业政策,包括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创新产品研发转化和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等4个领域、14条核心政策。据介绍,为让生物医药产业要素“握拳”出击,徐汇区将搭建更多平台,促进高校院所、三甲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解绑“细绳子”,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徐汇,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就在这里诞生。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于此,还出现了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等重大科技硕果。
“没想到过去10年有如此程度的发展,未来10年的发展会更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大为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涌现,驱动着我国小分子创新药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其中不仅需要模仿创新,深度创新也是必然要求。
这种“必然”“急迫”,也对区域内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粗绳子”已不多了,但一些“细绳子”还在。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制定出台了涵盖组织、管理、激励、服务、保障的相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解绑“细绳子”。
“用好各类研究平台和附属医院资源,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表示,一头对内搭建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应运而生;一头对接相关企业,上药—交医创新孵化平台签约,促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政府资金、市场资本、企业资源、高校平台握指成拳,打通新产品在医院内快速验证和应用渠道,驱动成果转化。
据介绍,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转化成果数230项,合同金额超7.5亿元,远超前年水平。成果转化合同数96项,标的额累计2.3亿元。
“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和“从9到10的成果转化”
心脏猝死“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预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发表的系列临床研究,使得心血管事件预警有了可能。熬夜等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增加了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提出了血栓性疾病治疗的“时辰药理学”,并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临床做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卜军在今天论坛上提出的观点。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临床研究进步很大,但是相对于中国丰富的临床资源来说,规模和数量仍不足。在他看来,临床医生有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问题的天然优势。
“临床研究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必要手段,是推动临床新技术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学科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学者正在做越来越多的从“0”到“1”、从“9”到“10”的研究。“从0到1是希望我们做引领世界的中国原创性研究,从9到10就是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真正转化到临床实践。”卜军说。
这也给徐汇区带来启示。徐汇区域内科创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十分丰富,集聚中山、六院、肿瘤、胸科等8家三甲医院、3家区属医院、25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根据2021年药物临床试验数量统计显示,徐汇区临床研究数量全市第一;TTO平台孵化成果90余项,涉及金额超5亿元。今年以来,徐汇区有3个药物和27个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就包括了全市四个获证创新药之一。
今天发布的徐汇区新一轮生命健康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跟区域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等方式推动建设创新协作产业生态圈;支持国家级和市级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建设,鼓励区域医疗机构探索研究型医院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临床研究对接,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
作者:王宛艺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