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过去,而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可在郁惠莉看来,父母是一本大书,记录着她的过去,映照着现在,也期许着未来。10年中,她陪伴着父亲走过30个国家、上百座城市,用陪伴守护亲情。今年,郁惠莉被评为第五届长宁区道德模范。
2009年,郁惠莉父亲郁荣华右脚跟长了根骨刺,每每发作都痛苦难耐,这让原本习惯了锻炼的他只能终日躺在床上,天天唉声叹气。
看着父亲日渐消沉,性情也由温和变为暴躁,女儿郁惠莉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带着父母去旅游。由于妈妈晕车不便出行,三人行最终成为了父女二人结伴。
郁惠莉清晰地记得,儿时,父亲曾多次告诉她,自己中学时代的老师曾说过,瑞士和意大利是很美的国家。于是,同父亲第一次的旅行,郁惠莉选择了瑞士和意大利。
出门前,郁惠莉最担心的就是父亲脚上的骨刺,可想不到第一次的旅游没有加重疼痛,反而让父亲更加愿意迈开步伐。
“虽然走路有时还会疼,但我慢慢走,还是可以忍受的,再加上一路欣赏美景,脚上的病痛也就渐渐被忽略了。”第一次的旅行,让郁荣华的脸上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也让他对之后的旅行充满信心和期待。
2009—2019的十年中,郁惠莉就这样拉着父亲的手一起走过30个国家,100多个城市,虽然花去了大把的积蓄,却赢回了父亲的笑脸和健康。
第一次旅游的一年半后,父亲郁荣华的脚痛痊愈了。
在旅行这件事上,郁荣华父女有一个共识:走自己喜欢的路,看自己喜欢的风景,不跟风,不盲从。
“走了那么多国家,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给我和爸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俩喜欢那里白色的沙滩,喜欢那里低调的内涵。”因为小而精致,更因为自己的喜欢,郁惠莉和父亲曾经故地重游,先后两次到立陶宛、拉脱维亚旅游。
而让父亲最难忘的,则是和女儿一起在冰岛看极光。
“我们倒了三次飞机,连续在飞机上坐了将近24个小时,下来时脚都是肿的。” 郁荣华告诉记者:“我和女儿站在那里等待极光,身上穿着羽绒服却冻得瑟瑟发抖,我跟她说,你不要动,爸爸抱着你,我就用羽绒服把她裹住抱在怀里。终于,天空慢慢‘裂’开了一条缝,缝隙越来越大,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的极光开始在里面翻滚,有的像彩色纸带,有的像烟花,有的像弓,有的像窗帘,有的像炮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得无法言表。”说到那次看极光,郁荣华总会滔滔不绝,在他看来,这是他人生中最灿烂,最欣慰的时刻。
在华沙瞻仰埋葬了肖邦心脏的教堂;感受奥斯维辛带来的震撼;惊叹霍比特人村落木屋的小巧玲珑;雀跃着登上中途岛巨型航母……
偶尔的付出并不难,但执着的坚守却无比可贵。
当郁惠莉陪伴父亲的孝心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荣誉也接踵而来——程家桥街道2020年度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长宁区2020年度最美家庭;长宁第五届道德模范……
“陪伴父亲这件事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无论何时何地,我和我的家人都愿意做一颗火种,因为再小的光芒也能带来温暖。”郁惠莉说。
说到这里,郁惠莉讲述了一件爸爸的故事。
近3年来的疫情,让以前迎面不识的邻居们变成了熟人,住在郁惠莉家隔壁楼栋的独居老人张阿婆就是如此。
平日里,在楼下遇到张阿婆,爸爸郁荣华总会打个招呼,闲聊上几句,可今年8月份的一天,下楼参加核酸大筛的郁荣华却没有看到张阿婆。
“那几天特别热,气温直冲40度,爸爸担心阿婆身体不适,就给她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又跑到上楼去敲门,还是没有人应,情急之下找到了居委会,最终通过居委会的联系才知道张阿婆是在屋中睡觉,直到这一刻,爸爸悬着的心才放下。”郁惠莉说,疫情之下,她看到了很多温暖,也愿意成为传递温暖的那个人。
一次,一位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联系到郁惠莉,希望她能想想办法,给自己果园里积压过剩的砂糖橘找找“出路”。于是,郁惠莉第一时间联络到班级里的同学,希望大家一起帮一把。
话虽少,但句句含善念;人虽轻,但处处显真情。
新冠疫情暴发后,郁惠莉和爸爸的旅行也按下了暂停键。
“只要有我陪伴在身边,父母就是幸福的。”郁惠莉说,由于疫情和工作的调整,她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虽然爸妈不说,但能感觉到他们心中的“小确幸”。
虽然不能远行,但在郁惠莉的眼中,处处都是风景。
“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爸爸一起去离家不远的中新泾公园晨练。”说到这里,郁惠莉的脸上闪耀着光芒,“这里太美了,每次来,都像旅游一样。”
沿着哈密路河边的塑胶步道一直走到中新泾公园,闻花香,听虫鸣,感受园中那朵白莲花雕塑带来的宁静,欣赏徽派建筑青瓦白墙的朴素淡雅,体会人们的激情与活力,生生不息……
这便是郁惠莉眼中的幸福生活。
来源:上海长宁
编辑:吴泽斌
责任编辑:王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