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对文明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
它,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吐故纳新、繁衍滋长,是落实全球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
记者今天在世界城市日城市发展案例展现场看到,紧扣“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主题,数十座国内外城市相关实践成果“比邻而居”,从多重维度诠释全世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出的贡献。
全球行动
一走进展览,“全球行动”映入眼帘。该板块着墨于人、城市、自然的交互关系,案例中的城市有的鼓励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有的支持年轻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以数字化重塑城市关键服务等,这些鲜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穿过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外壳,逐步伸向以人为本的内心世界,拨响着情感与思想的回音。
在也门萨那,一项以工代赈项目在2018年9月启动,旨在为也门当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创造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机会,同时支持可持续的、以社区为主导的青年文创计划,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文化领域的就业率、提高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文化遗产管理能力,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经济韧性。
在伊朗德黑兰,为应对快速的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当地启动了“智慧德黑兰计划”,通过数字化潜力挖掘搭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框架,重塑城市提供关键城市服务以及市民参与日常生活的方式。
在加拿大温哥华,大观林地社区关注社区多样性和公平性、社区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注重维护现有社区网络,同时鼓励公众多方式全过程参与社区规划,促进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中国案例
有人说,城市是由我、你、他构成的。“我”是指个体对于城市的感知;“你”就是城市空间里的一切事物与信息;“他”则是指在历史长河里流动着的,城市的气脉与精神。在“中国案例”板块,“我你他”构成的一幅幅组合画面格外动人。
城市面貌展露出新颜。北京首钢老工业区,着力加强保留修缮工作,分层分级保护利用工业遗存,开展工业资源调查评估,以“保”定“建”,探索“首钢更新模式”,成功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历史文脉正在深度延续。云南大理的巍山古城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产业为重、融合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和理念,紧紧抓住“留、改、拆、补、管、融”六项措施,全力修复和提升这一文化瑰宝。
绿色发展谱新篇。江苏南京开展建筑行业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路径研究,着力形成适宜夏热冬冷地区和南京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路线。2020年以来,南京绿色建筑规模、绿色建筑标识面积等关键指标在省内位居前列。
建得广厦千万间。浙江杭州以“公平善用”为目标,构建了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湖北武汉严把棚改范围和标准,加快工程进度和回迁安置。截至今年8月,帮助15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
由此可见,这一座座城市所展现的澎湃活力和深厚底蕴,从一个侧面,或可成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镜鉴。
上海实践
作为中国高密度城市的代表,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向来具有典型性。浏览“上海实践”板块,能让人深刻感知到:每一幕的发展演进,每一次的跃步而上,都不是线性的伸展,而是应声于时代的嬗变。
这里有文化的陈酿。张园,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经过百年沉淀和历史变迁,形成了二十余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集群。在保护性大开发中,将尽最大可能保护建筑文化和巷弄肌理,传承海派文化。而作为松江区“十三五”时期重大文化民生工程,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凸显“新中式”美学风格,怀抱醉白池园林景观,突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三重功能。
这里有绿意的流连。如翡翠一般的元荡,坐落在沪苏省际边界。两地携手共同绘制蓝图,通过一期、二期工程,贯通元荡湖、串联六大湖湾,形成“诗意江南湾”。
这里有发展的蝶变。吴淞创新城是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和上海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按照“产业为先、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总定位要求,一个开放式、多功能、生态化、智能型的创新城区,正阔步而来。
一个个案例恰似跳动的音符,化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妙旋律。
作者:史博臻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