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如何让更多能人贤士建言献策?如何用法律力量保护老年人为主的乡村群体?如何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得到化解?……沪郊朱泾在11个行政村探索实行的“三堂一室”微自治模式,或许能给出一个值得借鉴的“朱泾答案”。
“村民建言堂” 民事民说“说”出幸福感
“网红村”待泾村作为朱泾镇首批“三堂一室”微自治模式试点村,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已经深入人心,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
“看!我们这条埭漂亮哇!住在这里感觉非常幸福。”家住待泾村蔡家楼埭的陈阿婆高兴地说道。针对村民反映蔡家楼埭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待泾村召集村民到“村民建言堂”共同商议,提出了10余条优化人居环境的建议,并形成埭头公约,最后通过村民会议形成了《待泾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实施方案》。如今,蔡家楼埭按照埭头公约,实行村民“一户一周”的轮岗“值日”制度,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此外,根据积分方案,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五个方面均拿满分的村户,可给予月度与年度奖励,也显著提升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在建言堂里,村民可以畅所欲言,大家有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待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雷辉认为,“村民建言堂”不仅实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理”,也让乡村治理由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转变成了“村民群策群力”。
“乡贤议事堂” 能人共议“议”出满足感
朱泾镇在11个村都建立了“乡贤议事堂”,邀请能人贤士参与乡村治理,共同商议出有利于村集体发展的“金点子”“新路子”,营造了乡贤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温河村新民小区是由村北部三十万伏高压项目迁建而来,因为规划原因,小区内农户的自留地都不多。随着土地减量化工作推进,新民小区东侧恰好有了一块面积约8亩的闲置土地,小区内的村民纷纷提出是否可以划为自留地,但如何划分?大家都拿不定主意。老村官杨再水见状便提议,用抽签的方式解决划地问题。整块闲置土地被划分成60余块,每块地标上数字,每户派一位村民进行抽签,抽到哪个数字就选哪块地,最终顺利解决了划地问题。
无独有偶,五龙村在最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也充分发挥乡贤力量。6名有经验的老书记、老厂长、老会计坐镇“乡贤议事堂”,大家提议把原本违章建筑拆下来的砖头瓦片利用起来,既可以解决垃圾堆放问题,也让建筑废材换个地方变成新风景。“五龙1组那里新建成的亲水平台建设过程中就使用了许多建筑废材。”五龙村工作人员陆鑫磊表示,下一阶段,村里还打算用完整度较好的废弃砖瓦,对爱五路、吕新路两侧农户的小三园进行装饰。
“惠泾彩”法治讲堂 延伸普法“最后一公里”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钱包也鼓起来了,骗子往往就盯上了我们老年人……”近日,在大茫村“惠泾彩”法治讲堂,一场题为“法律让我们有尊严地老去”的法治讲座正在进行中,金山区社区学校的老师杨正辉为村里的老人们作普法宣传。像这样的法治讲座,大茫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办一场。
除了定期举行讲座,大茫村还利用小喇叭、电子屏、横幅、社区民警走访及村民微信群等载体,为老百姓进行普法教育,努力延伸普法“最后一公里”。据统计,两年来,大茫村保持了信访上访“零记录”、电信网络诈骗“零发案”、刑事案件“零发案”的好成绩。村民自治水平和法制意识大幅提升,“幸福大茫”的理念越来越走入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朱泾司法所所长何伟介绍,我们将法律顾问、法官等送入田间埭头,讲授宅基地纠纷、赡养老人、遗嘱公证等内容,对村民而言非常实用,希望这个法治阵地可以培养更多“法律明白人”。
“老法师”调解工作室 让矛盾纠纷止于萌芽
前不久,新泾村一农10组一户村民在翻建房屋过程中,施工车辆不慎压坏了一农1组一户村民家的自留地和农作物,两户村民因赔偿问题争吵不休,当天值守的“老法师”陈金毛知晓情况后,主动上门调解。“房子还在建,而乡村道路窄,后面施工车辆经过时仍有可能压坏农作物,所以就算现在把压坏的自留地复原也不能解决问题。”经过“老法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最终决定10组的这户村民从自家自留地中暂时划出一块补偿给受损村民,待房屋翻建好后再归还,两户村民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终于握手言和。
“‘老法师’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多为村里威望高、善调解、懂法律、明村情的老干部、老党员等,深得村民尊重和爱戴。”朱泾镇综治工作中心党支部书记胡为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朱泾村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土地纠纷、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的调解案件相比前几年少了许多,偶尔有矛盾,经过“老法师”们的调解,也都一一解决。
乡村治,则百姓安。“三堂一室”微治理模式的运行,推动了乡村治理同乡村社会稳定有机结合,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让乡村社会的内在活力不断释放。该模式在朱泾各个乡村的成功推广,也将为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推广价值。
作者:沈欢琳 薄小波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