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去古海塘边玩,只知道它是一条路,却不知道,它是乔司先人们肩挑手扛筑起的‘海上长城’。”
百年间,沧海已变桑田,对土生土长的杭州临平乔司居民孙广谊来说,南面的钱塘江,离家还有些距离。
不过,让孙广谊有点意外的是,在钱塘江修筑古海塘时,古人竟把《千字文》的字篆刻在了塘上,不知这代表着什么意义?
后来的考古发现,钱塘江古海塘上的《千字文》以二十丈为一个字号,整个海塘全部用字号标示了出来,每个字号都篆刻在小小石碑之上,矗立在塘身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千字文》编号的方式,海塘一旦发生问题和险情,只要说出《千字文》中的那个字号,大家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具体位置。
过去钱塘江流域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明清古海塘不管是直立塘,还是鱼鳞塘,其核心建筑材料,不过都是些普通大石块而已。
2021年,杭州新发现了位于临平区乔司街道的牛角村古海塘遗址,这是杭州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处古海塘遗址,它的字号是“才”。经过比对,钱塘江流域中心工作人员发现了“才”字塘非比寻常之处:那就是,每块塘石上都刻有“才”字,这是目前已发现的钱塘江古海塘中,前所未有的事。
这些年,嘉兴海宁也有同样的发现。
今年年初,海宁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在钱塘江沿线的许村镇发现了四块石碑,分成两对,其中一对刻着“木”字,另一对刻着“五”字。据考证,这些石碑,都是清代钱塘江古海塘上的千字文字号碑。包括这次发现的四块,目前,海宁境内发现的千字文字号碑至少有14块之多。
△“木”字号碑
△“五”字号碑
由于岁月的侵蚀,碑身已经有些残破,但更显得古意盎然。碑身长约1.5米,宽约50厘米,厚约20厘米,整体呈条石状,正面刻着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仔细辨认还是能够认出来。只见上部横向刻着繁体的“论字号”三个字,纵向又刻着“鱼鳞工二十丈”六个字。“这就是‘论字号’字号碑,其中的‘论’来自于《千字文》中的‘求古寻论’。”海宁市文旅体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徐超说,他对“字号碑”的历史颇有研究,“纵书的‘鱼鳞工二十丈’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鱼鳞工指的是修筑海塘的工程是鱼鳞石塘,二十丈就是指两块字号碑之间的距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64米。”
△“论”字号碑
这些字号碑和《千字文》有着怎样的联系?《千字文》是古代蒙学读物,在古时,学童们几乎人人必背。据《梁史》记载,《千字文》是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因《千字文》文字不重复,易诵易记,流传广,很早就被用来作为藏书的编号。北宋时,周湛创立 “千文架阁法”,《千字文》开始用于文书编号。
而使用《千字文》的字序来编定钱塘江海塘号次,最早从明代开始。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水利佥事黄光升首创以营造尺20丈为一号,按《千字文》字序编定海盐县石塘号次,共编立140号。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总理浙江海塘事务的嵇曾筠仿明代黄光升的做法,按《千字文》字序,剔除“洪”“荒”“毁”等字义不祥的字,以县为单元,测量统编各县海塘塘号,也以20丈为一号,在塘顶附土内侧竖立石碑,上刻字号、塘型和长度,并随塘身改建、塘型变更而更改。其中海宁海塘编为640号,从此开始了以《千字文》来分段管理海宁海塘的历史,直到1958年,才改为用里程代替传统字号。
△“俊”字号碑
为什么古人要在海塘上竖“千字文”碑而不竖其他的数字碑呢?徐超解释道,因为古时候大多数人对《千字文》很熟悉,如果海塘上一旦发生问题和险情,你只要说出《千字文》中的那个字号,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具体的位置。以往是以海塘附近的村庄来命名,比如说,老盐仓段等等。它有一个缺点就是钱塘江沿岸的村庄疏密不一,有些地方村庄很多,有些地方可能就没有村庄,用村庄命名来表示这段海塘的话,比较模糊。《千字文》以二十丈为一个字号,相当于整个海塘全部用字号来标示,一旦有处海塘发生事故,只要说哪个字号的海塘,很容易就赶过去维修。据了解,在海宁境内发现的14块千字文字号碑中,其中清代“论”字号碑和民国时期“俊”字号碑是由市博物馆征集而来,而另外的大多存在海塘沿线。根据实地调查,海宁海塘沿线现存字号碑主要分布于长安镇和许村镇。
据了解,清代时,字号碑主要在钱塘江北岸的海宁、仁和(古时杭州地名)、海盐、平湖四县推行。后来,钱塘江南岸也推行了这一系统。不过,随着钱塘江海塘现代化改建加固,失去原有用途的字号碑大多散失不存。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蒋萍
综合:钱江晚报、海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