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居民区,横跨三条马路,居民区南北遥对;两向交界处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既是物理层面的要津,也是情感联结的枢纽——时有居民推门步入代表会客厅,同民情联络员聊聊最近的烦恼。
小到补种绿植,大到天桥“加梯”,区人大代表每周三次仔细翻阅民情联络簿,推动解决力所能及之事;对“老大难”问题,同理感受、共商对策。无论问题是否解决,人大代表和联络员都尽职尽责,民心由此凝聚。
城上城居民区人大代表联系点,也是上海“家、站、点”(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的最小单位。他们着力打造1个平台(人大代表联系点)、1支队伍(10名“民情联络员”)和1套系统(云平台系统),“零距离”倾听民声、为民解忧,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市层面,迄今已建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各类平台5552个,基本实现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联系点;1.5万名全国、市、区、镇4级人大代表均已编入各个“家、站、点”,深入基层“神经末梢”。
找代表更方便,解决问题还很快
耗时1个月零4天,城上城7号楼居民包爷叔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在所属选区人大代表的协调和推动下,针对个别居民高空抛垃圾,通过安装监控与教育引导双管齐下,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对此,包爷叔真心实意地道了一声“好”:“有了家门口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找代表更方便,解决问题还很快。”
“事情解决了,居民们就感受到人大代表联系点是有用的,确实发挥着倾听民声、为民发声、为民办事的作用。”静安区人大代表、城上城居委会主任张海燕说。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对于代表们的尽心尽力,居民也能将心比心。
譬如,城上城小区位于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区域,居民需要攀爬一座天桥才能到达南广场。由于北横通道的建设,天桥被稍许“垫高”,老龄居民过桥更显吃力。能不能为天桥加装自动扶梯,成了小区居民的期盼。张海燕为此奔走,终于在上周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会将居民需求纳入设施改建的考虑,也会征求相关部门是否有加装电梯的可能性。”
问题尚未解决,但对居民们而言,有时有反馈就颇为定心。“知道我把加梯诉求反映上去后,大家就有了盼头,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重视。”张海燕说。
线下线上双管齐下,让倾诉被听到
对于悬而未决的难题,如何安抚居民,考验着民情联络员和代表们的共情力。
代表会客厅配置有一张圆桌,民情联络员常常将倾诉欲较强的居民引到此处。相较隔着长台接待,小圆桌更能拉近彼此距离,“他们更愿意倾诉,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比如,小区毗邻地铁站,常有居民诉苦被噪音侵扰。同为城上城小区居民的张海燕对此感同身受,但也深知这是一桩事关多方利益的难题,一时间无法答复居民。
怎么办?她动之以情,“跟他们一起吐槽,而后安慰一下,再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居民有时候就想把情绪抒发出来,他们也清楚有些问题无法立即得到解决。找基层人大代表倾诉,不仅心理上有了一个安慰,而且也多了被听见的可能性。”张海燕说,如此一来,居民的心情舒畅了,也部分化解了矛盾。
面对面的沟通固然高效,但到访者总以时间富余的老龄居民为多,也无法突破民情联络员坐班时间的限制。
对此,城上城居民区人大代表联系点开发了云平台小程序,专门设置“代表直通车”板块,尤其利好无法在固定接待时间和人大代表面对面沟通的年轻居民。
“这个系统的开发初期,我们甚至盘算过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端口用于实名注册,形成一个透明公开的系统,一个24小时全天候的留言板。”张海燕说,这在前期广泛收集民意阶段颇为有效,但进入解决问题的流程后,还是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作者:苏展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