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桥,钱江潮水穿涌而过,一张张照片见证下,一千多个日夜飞度。杭州“东大门”新彭埠大桥通车在即,郑祖林又一次带着他的相机站在了不远处。取景、调焦……快门的定格声响起,镜头中,上下两层的钢桁梁桥在钱塘江的潮涌间静静伫立,如同巨龙卧波。而他与这座桥的故事,伴随着这座大桥从无至有,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
9万张照片大桥在他的镜头下“成长”
2019年6月,备受关注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开工,其中的一项关键工程,便是新建彭埠大桥的建设。时任江干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上城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九堡宣家埠村摄影师郑祖林主动请缨,提出为大桥的建设提供摄影志愿服务,从此,双方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祖林个人照
为大桥摄影这件事,去个一两次容易,连续三年持续跟进则需要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毅力。而郑祖林总会抓住工程的重要节点及节庆假日,深入现场记录工程进展与工人们的施工百态。
每当谈到大桥施工的那些日子,中铁大桥局和浙江交工集团大桥分公司两家责任单位的工作人员们的记忆里总有郑祖林“全副武装”的身影。从建设施工到大桥初具雏形,再到桥名悬挂、通电亮灯,三年来,除去服从疫情防控安排停工的三个月,郑祖林定期前往工地“巡视巡察”的习惯从未中断。
日积月累之下,他为新彭埠大桥拍摄的照片数量已经超过9万张,视频素材达到500G,而这些宝贵的素材,目前都已经无偿赠与了施工方和相关单位。
作为这座大桥建设的见证者,随着正式通车之日越来越近,郑祖林也格外激动。“一千多天,看着大桥一点点建起来,它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桥南到桥北只为捕捉最珍贵的画面
若是一张张去翻看那些记录着新彭埠大桥建设过程的照片,可以发现,通过那些定格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一些隐藏在其中的力量。
在郑祖林的镜头下,阴云满天的日子里,起重机吊臂鲜红的颜色像是点燃建设热情的火苗:高高耸立的加劲弦吊耳下,正在执行吊具连接作业的工人们的身姿那么渺小,又那么强劲有力;南北岸钢桁梁顺利合龙仪式上,众人欢呼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除了作为摄影师捕捉画面的实力,工人们觉得照片好的另外一大原因便是“敬业”。“从桥南拍到桥北,走一整个来回,老郑每次来都是这样。”
今年已经62岁的郑祖林,和工地上的大伙一样“拼”。三伏天的烈日下,他半蹲在冒着暑气的地上,为工人们拍摄肖像;台风来了,他雨衣一披,顶着风雨记录桥身抗压测试的全过程;试亮灯时,他花上两小时用脚步再一次丈量了大桥的整个来回,只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拍摄角度……
定格美好见证地铁踏浪“飞渡”钱塘江
新彭埠大桥是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跨越钱塘江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连通杭州东站、萧山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串联杭州东部多个重要发展板块,被称为杭州东部“出城最快速道路”。未来,杭州地铁将在这里实现首次踏浪“飞渡”,乘客在地铁车厢里就有机会看见钱江新城灯光秀,市民也将可以走上大桥,眺望滚滚东去的钱塘江和两岸的都市风光。
目睹着大桥拔地而起,见证着钱江两岸南北相连,一千多个日夜,无数次的奔波与记录,与负责大桥建设的工人们“混熟”的同时,郑祖林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特别的念头。2022年春节,新彭埠大桥的建设工地上来了一群摄影志愿者。他们给依旧坚守在一线的建设者们拍摄工作照片,并现场提供打印服务,方便工友们将在杭州工作的场景肖像寄给身在远方的家人。
“大桥的建设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更艰辛,我想为他们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郑祖林笑着说,依靠着工人们持续不懈的付出,日以继夜的建设,这座如奔涌不息的江潮般美丽而坚韧的大桥,才能诞生在钱塘江之上,“延伸”道路,带着日新月异的杭州奔赴更好的明天。
为全方位展示这些珍贵的影像,9月19日起,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也将联袂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在新落成的彭埠大桥现场举办一场特殊的展览,从郑祖林这三年来拍摄的照片中精选100幅,还原大桥建设艰辛历程,用影像定格历史,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
作者:刘海波 陈业煌 周纪璇
图片:郑祖林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