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上新了,整个馆也变得不一样了。”路过家门口的朱屺瞻艺术馆,闻女士被新展海报所吸引。步入馆中,迎接她的,除了今天开幕的“重现与回归”朱屺瞻与梅花草堂特展,还有“回归”出入口的朱屺瞻雕像,以及“重现”的梅花草堂”公共空间等。
朱屺瞻艺术馆地处鲁迅公园东南一隅,正门开在欧阳路上,周围是民居。作为沪上为数不多紧挨着居民区的“公园里的美术馆”,建成27年的朱屺瞻艺术馆近期以“公园+”和“社区+”理念进行微改造,围绕“梅花草堂”品牌,进一步营造高品质艺术氛围,吸引公众参与不断丰厚“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在一个展上看到这么多名家‘打擂台’,过瘾!”
站在朱屺瞻先生于103岁时创作的《红绿梅》前,闻女士联想到了野兽派的大胆用色,也看到了传统国画的拙朴笔法。“屺老是用了他晚年独创的‘泼色法’,有中西合璧的功力,也有西为中用的爱国情怀。”闻女士说,这是她这些年看展看出的些许门道。每次途径鲁迅公园,几次“临时起意”的观展,让她被这里的艺术展陈所吸引,逐步拓宽知识面,也渐渐爱上甚至“习惯”了看展。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说,这正是朱屺瞻艺术馆作为“公园+”的美育意义。“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一场场精彩的展览、一件件高水平的艺术品,让人们在家门口、游园中感受美的集聚、美的光环、美的发现。
以此次特展为例,策展人以朱屺瞻画室“梅花草堂”的迁移及其间画风嬗变为叙事线索,精心挑选出62件/组馆藏力作。这其中,既有朱屺瞻从青年时期到百岁高龄的多幅画作,也有他数次以“梅花”为题,曲水流觞般邀请诸多名家好友、学生晚辈绘制的佳品。无论是唐云、谢稚柳和陈佩秋、刘旦宅等大师的名家佳作,还是陈家泠、张桂铭等学生辈的新水墨画,抑或是仇德树等后辈的水墨名家创作,都让这场特展呈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正如上海美协主席郑辛遥所言:“在一个展上能看到这么多名家‘打擂台’,过瘾!”
“一个好的艺术馆,能在无形中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闻女士说,家门口的这处艺术殿堂丰沛了“15分钟生活圈”,与名家“比邻而居”的自豪感也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住在这总要有点文化底蕴嘛!”
在与公园、社区的联系中增强“人民属性”
老先生戴着眼镜坐在梅林之中写生,笑迎着八方来客……这尊朱屺瞻雕像,在今天“回归”艺术馆,伫立在公园内的新入口处。
“艺术馆从一开始就有‘人民属性’,我们也在不断强化这份属性。”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30年前,得益于7户动迁居民的配合,朱屺瞻艺术馆很快落地。作为一间以公园游客和周围居民为主要客群的艺术馆,首先要让人“愿意进来”。因此,这次场馆的微改造,尤为强调场馆与公园、社区的联系。
比如,一楼展厅贴近公园的墙体被通透的落地窗取代,让看画的人与观景的人互为风景,也容易吸引园中人走进馆中。而窗旁的墙体被涂成绿色,连接公园的绿意,又与展厅中的水墨画呼应,增强了展、馆、园的互动,带来更有趣的观展体验。
再如,屺老生前在艺术馆中泼墨挥毫的“梅花草堂”,从三楼移到一楼,以画室样貌布置。在这处新公共空间,人们甚至可以在屺老曾用过的大方桌上作画。
三楼展厅也通过重新布局变身多功能文化空间。该空间布置的主力是对面社区咖啡馆的设计师:丝绒沙发错落有致地放在转角,旁边交错叠放着镂空边柜,再摆上精致花艺……90后用年轻的思维,让老物件焕发新生,也让这个场域成为公共参与的“艺术会客厅”,产生了艺术创作与人文交流的意义。
“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梅花草堂’特调咖啡。”接过设计师递来的开幕特饮,闻女士靠在沙发上,品着咖啡刷着刚拍的照片。忽然,她的目光落在了杯身上贴着的梅花图案:“这不就是楼下展出的屺老画作么!”
作者:单颖文
摄影:叶辰亮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