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去过上海、山东,作为一个打工人,怎么就突然有了好几家公司呢?”广东的袁先生想不明白,自己多次遭遇“被法人”,不仅在上海、济南先后“拥有”了7家公司,还要缴纳多笔税款……
去年8月16日,一通来自税务部门的电话彻底搅乱了袁先生的生活。税务部门表示,他作为股东的某物业公司近期需要缴税。根本没注册过公司的袁先生十分万分诧异,赶紧下载“企查查”了解详情——当年5月,竟有人冒用他的身份信息,通过网络电子登记的方式,先后在上海和济南注册了7家公司,袁先生由此成为这几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
袁先生一边为要缴纳的巨额税款发愁,一边又担心名下的公司被不法分子利用,自己“被老赖”,甚至是“被犯罪”。他决心走上维权之路。他先联系了税务机关反映被冒用身份注册公司的情况,在多番沟通解释之后税务机关终于答应暂缓税收缴纳。但后续要想跟这些公司“解绑”,袁先生却发现难上加难。
接到税务部门电话10天后,袁先生特地从广东赶到上海,向当地市场监管局反映其被他人冒用身份开办公司,并提出撤销其名下上海2家公司注册登记的申请。但仅根据目前的证据状况,袁先生的申请并不满足市场监管部门的受理条件。针对有人伪造签名、冒充自己的身份注册公司的情况,袁先生当天又来到公安机关报了案。
第二天,袁先生想起曾在网上看到检察机关参与化解行政争议的报道,于是离开上海之前又来到闵行区检察院求助,希望检察机关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秉持“早介入,易化解”的工作原则,闵行检察院在收到本案线索后立即进行集中研判。“我们认为该案系‘潜在之诉’的行政争议案件。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仅不能得到保障,他也会进一步通过行政复议、诉讼等方式进行救济。”承办检察官决心将行政争议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并从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角度开展工作。
此后一个月,检察官多次联系袁先生跟进事情的进展情况。在了解到袁先生提出的撤销申请还未得到受理,报警也没有反馈结果后,闵行检察院正式启动办案程序,展开调查工作。
由于该案专业性强,所涉行政法规多,在审查案件期间,检察官仔细翻阅了相关行政法规,多次前往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调取了袁先生名下公司的注册登记材料以及报警材料。为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检察官向社保中心查询袁先生的社保情况,发现他在上海并没有社保缴纳的记录。另外,检察官还前往实地核查涉案公司场所,发现该公司的经营场所竟是无人办公的废弃厂房。
“后来,我们委托鉴定机构进行笔迹鉴定,但由于这两家公司是网上申请注册的,书写签名时的介质并不明确,从而导致鉴定结论不一定准确。”在笔迹鉴定这一关碰壁后,检察官没有气馁,并决心从核实人脸识别影像的调查方向入手。
去年9月29日,检察官前往上海市数字认证中心,调取了涉案公司设立时网上认证其法定代表人的人脸识别影像资料。在进行初步比对后,委托上海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声像资料鉴定。根据声像资料鉴定书,得出该人脸识别影像资料中的人像与袁先生本人的人像并非同一人的鉴定结论。综合以上调查核实的证据,检察官判断出确实存在他人冒用袁先生身份设立公司的情况。
在查清案件事实情况后,承办检察官主动联系市场监管局相关职能部门,告知调查核实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开展案件会商。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认可,在受理袁先生的撤销申请后,进一步开展了调查。最终,市场监管部门于今年6月27日决定撤销袁先生名下2家公司设立登记的行政许可。
涉及的行政争议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近日,远在广东的袁先生寄来一面锦旗,并在电话里激动地说道:“没想到上海的法治环境这么好,太感谢闵行检察院,我的后顾之忧没有了!”
解决了袁先生“被法人”的注销难题后,还要堵住入口,防止继续更多人像袁先生一样发生“被法人”的现象。基于本案,闵行检察院接下来将进一步依托大数据赋能,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深度挖掘冒用他人信息注册公司或变更登记为法人背后的深层原因,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进一步破解“被法人”困局提供检察良方,为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行政检察产品。
作者:单颖文 杨莹莹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