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
■三年来,新片区在若干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新突破。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
成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基本完成,制度创新成果正持续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在昨天举行的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晒出新片区三年“成绩单”。
下一步,新片区要对标“五个重要”指示要求,将更加着力于制度创新、产业集群打造、新城建设、人才招引等方面,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发展跃上新台阶。
《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基本完成
成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兑现了“三年大变样”的承诺,呈现出生机勃勃、如火如荼的新形象。
三年来,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1至7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
陈金山表示,经济指标只是一个结果,临港三年来的重要发展成效更体现在打造“开放新高地”“战略增长极”“城市样板间”“创新创业首选地”等四个方面。
三年来,新片区在若干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新突破。《总体方案》78项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三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加快推进国际创新协同区、滴水湖金融湾等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对外交通更加快速畅通,对内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周全。在国内人才引进落户、外籍人才停居留、人才安居保障方面实施了更大程度的优惠,良好的营商环境已成为新片区的重要竞争力。
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更加着力于制度创新,让高水平开放成为新片区发展的最大红利。围绕“五自由一便利”,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在跨境金融、离岸贸易、数字经济等若干重点领域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到“十四五”末,建立起更为成熟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在制度型开放上形成更多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初步建成国际认可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自由贸易园区。
更加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让先进制造业成为新片区发展的根本基石。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到“十四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聚集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产业总规模超500亿元。
更加着力于科技研发,加快临港实验室、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引进培育8家以上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30家新型研发机构,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更加着力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大力发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兴保税业务,积极发展跨境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金融业态。到“十四五”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超过800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5%;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50%。
更加着力于现代化新城建设,全力推动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全域开放,搭建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场景。推动主城区公交、市政特种车辆全部实现氢能化。到“十四五”末,6.5平方公里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实现数字孪生运营,并向全域拓展;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10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
更加着力于“筑巢引凤”,制定更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
作者:周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