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ehome咖啡馆点云南咖啡,店主总会放上几朵云南鲜花。本报记者 徐晶卉摄
00后姑娘何维琦有着双重身份:在上海,她是Dehome咖啡馆店主,这家去年8月开业的精品咖啡店日前登上静安寺咖啡热门榜,第二家门店将于下月开张;在家乡云南,她经营着一个占地4000亩的云南咖啡庄园。从种植源头的咖啡生豆,到消费末端一杯馥郁芳香的咖啡,双重身份叠加,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从中可一窥中国咖啡产业链的诸多细枝末节。
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8月4日启幕,浸润着咖啡文化,也拉动了产业发展。截至6月底,本市咖啡馆数量已达7857家,其中云南咖啡正在成为一股潮流,不仅芳香馥郁氤氲申城,更反哺几千公里外彩云之南不断提升产业链上游品质。专家认为,上海完全能够以咖啡文化为媒,提升新消费热度,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消费升级:云南咖啡在上海受追捧
Dehome咖啡馆开在静安区北京西路、铜仁路交叉口,走进门店,云南与上海相呼应的既视感强烈。内侧的卡座、蒲团都透着云南味儿,而转向外侧,邬达克建筑与落地玻璃窗相得益彰,有着浓浓的上海气息。“从源头到上海”——这也是咖啡馆在设计之初就希望传递的信息,正如它的店名“德宏”取自云南的一个地名。
落到咖啡之上,则变得更加纯粹。门边一块绿底招牌上,清楚写着“只卖云南咖啡”,翻开菜单,选择并不算多,但十分特别。比如一款主打的椰萃拿铁,在云南咖啡的基础上加入椰碎,再撒上云南鲜花,视觉和口感都很惊艳。很多消费者还喜欢点一杯“咖啡果皮茶”,那是用咖啡果胶、咖啡花、咖啡花蜜等云南咖啡庄园里的特色原料调制而成的,整个上海都非常少见。
也正因此,即使这家店与Manner咖啡首店仅咫尺之遥,也不妨碍消费者“按图索骥”而来。“我是去年4月选定地址、8月开业的,第一个月就做到了收支平衡。”让何维琦意外的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有很多专业的咖啡爱好者,能品得出云南咖啡的味道,还能侃侃而谈,这让她有一种被认可的亲切感。
云南咖啡确实越来越受人瞩目。《2022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上海售卖云南咖啡的商户共有569家,同比去年增加848%,订单量同比去年增加713%。
赋能源头:消费终端反哺产业链升级
新消费扩大内需,上海咖啡市场的云南咖啡热,正倒逼咖啡产业链层层升级。
何维琦是3月中旬从云南返回上海的。每年的年头,是云南咖啡庄园的收获季节,她在德宏能看到越来越多上海精品咖啡店主的身影,“都是亲自来采购的”。成为店主之后,她更清晰感受到,终端消费如何切实反哺产业链上游升级。
比如,目前Dehome咖啡馆主要提供两种咖啡处理方式——日晒和蜜处理,这两者都能较好体现云南咖啡豆的风味,但来上海后,何维琦发现不少精品咖啡馆会采用厌氧处理法,味道中有酒香且售价更高。她就把这门技艺带了回去,在咖啡庄园里试验了多个批次,发现效果不错,未来准备扩大规模。
“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咖啡市场获得认可,是云南咖啡精品化发展的底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与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发广认为,云南咖啡只有实现产业链升级、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加健康持续发展。去年,何维琦还赞助庄园的两位咖啡种植农户学习咖啡生豆加工处理,觉得“虽贵尤值”,咖农的收入可增加两到三倍,更能帮助云南咖啡豆打出品牌。
正向循环:给咖啡产业带来新动力
当下,上海这座全球咖啡馆数量第一城,已然成为闻名遐迩的“咖啡之都”。从消费端开始,上海咖啡经济仿佛扇动的蝴蝶翅膀,海派咖啡文化的积淀与商业活力的奔涌,引领着咖啡行业的潮流趋势,更带动中国咖啡产业链转型升级。
专家表示,上海消费端需求带动了云南产业链发展;而云南产业供给侧升级又能满足上海市场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正向循环,将为中国咖啡产业蓬勃发展增添新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认为,一粒云南咖啡豆给产业带来的“蝴蝶效应”让人深受启发:除了给产业链上游赋能之外,上海还能向产业链深处进发。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优进优出的外贸发展格局已在上海基本形成,进博会帮助各国咖啡进入中国,上海也能带动云南咖啡更好走向海外,并最终形成新的产业链,辐射相关产业。比如:今年6月,氦豚机器人公司首发了cofe+四套机器人咖啡馆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韩非子说,目前咖啡机器人已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国家,仅和美国签的一张大单就有近千台,“中国的咖啡机器人在国外火爆起来,不仅掀起新一轮‘无人值守咖啡馆’的新产业技术革命,也把云南咖啡豆、新疆榛果、广西糖浆等产品一起带出海”。
作者:徐晶卉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