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别的国际船舶供应市场即将迎来一套来自上海的标准体系。记者今天从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了解到,以上海推出的全国首个《船舶供应服务 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要求》地方标准为依据,首批覆盖4大船供物料产品领域的代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今年年底前将分批推出所有26大类船供物料产品的系列团体标准,全面实现5万余种船供物料产品“一物一码”精准匹配,填补中国在国际船供行业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地方标准到一系列团体标准的出台,可以视作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的一次有益探索,将推动上海船舶供应行业进一步迈向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也有望成为浦东新区抢占国际航运数字化、智能化高地,提升国际航运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以船供标准为突破,全国首创填补空白
在国际航运服务领域,5万多种船舶供应物料产品的采购贸易,长期使用的是基于33种分类、6位数字编码规则的国际通用产品参考册,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产品分类和买卖双方信息交换需要。
润通航运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船舶供应和船舶技术保障服务的跨国民营企业,在国内12座主要港口城市设有分公司,在新加坡、韩国、荷兰设有3家海外分支机构,为国际知名船东及船管公司提供供应保障服务。润通航运总经理黄福宇告诉记者,行业标准化程度偏低,一直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由于编码无法准确对应船东所需货物,重复换货、开票等,整个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产品的生产效能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每年上海港国际船舶供应产值近300亿,按编码覆盖不足导致平均出错率15%估算,约有价值45亿的产品需退换货,涉及重复性物流、备货等人力物力上大量的成本投入。
要解决船舶供应行业的痛点、堵点,就必须在标准编制方面加快探索,服务和规范上下游产业链。而随着国际航运业的东移,国际船舶供应物料产品近70%的供应来自于中国市场,制定新标准的产业基础和时机也已经成熟。
在市交通委和市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协同业内企业,制定完成了《船舶供应服务 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地方标准,这是上海推出的全国首个船舶供应行业地方标准,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
以地方标准为基础,浦东新区商务委会(航运办)又与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推动,鼓励和引导船供企业开展与船供地方标准配套的26个《船舶供应物料产品分类代码》系列团体标准的编制。该系列团标的制定,从行业实际应用层面,确保了船舶供应服务体系化标准落地实施。
打造核心优势,抢占航运数字化高地
《船舶供应服务 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地方标准的出台及团体标准细则发布,将实质上提升船供企业的服务品质、上下游企业交易的效率,完成上海国际船舶物料供应产品标准化的数据库,有利于中国船舶服务企业在新一轮航运服务全球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是行业数字化新基建的重要基础。
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董晓玲表示,目前,航运全产业链10000余家企业汇聚浦东,其中不乏深度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的行业龙头。这意味着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国际航运服务标准体系领域,浦东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标准出台还是第一步,后续的推广和应用才更为关键。为此,这一全新的国际船供物料产品标准体系正在争取尽快与海关编码和税务编码全面衔接,标准技术内容也将开发成为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市场占有率带动中国标准输出,在全球船舶物料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船舶服务业应具有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在业界深入推广应用,吸引更多船供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在引领区集聚和发展。”董晓玲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实现高质量发展,浦东还将聚焦在航运数字化领域打造优良的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将会同行业的头部机构、企业和标准化专家,共同探索航运大数据分类分级,安全合规、便利使用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举措,为航运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奠定基础。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徐凯透露,浦东为了增强数字科技与港航产业融合发展,将配套建设智慧航运数据标准体系,支持航运物流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启动《航运大数据分类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的编制研究,并将围绕实验室航运数据开放目录、航运数据分级保护目录、航运数据安全合规等基础标准,通过地标、团标、行标等多种形式灵活推进。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