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恰逢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两周年,2022年上海人民建议征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党史、政治、法律、社会等领域的6位专家在现场发言,围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主题,深刻解读人民建议征集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发展格局,为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探索城市善治之道碰撞思想观点、贡献宝贵智慧。
2020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两年来,从“提问题”到“提建议”,从“被动集”到“主动征”,从“好声音”到“新引擎”,越来越多市民群众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一大批“金点子”化作城市治理“金钥匙”。据统计,两年来,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部门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超过16万条,占信访总量36.6%,报送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
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应用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论坛上,6位专家从各自不同角度“透视”人民建议征集的时代价值,“远视”人民建议征集的未来道路,分享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市社联副主席、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人民建议征集作为党的群众工作行之有效的好载体和好形式,继承发扬紧紧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的历史必然。上海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之地,创造性开展人民建议征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希望更多的上海市民常有建议、善提建议。”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指出,现代社会非常强调政社共治、官民协同,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城市的有效治理。如何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积极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发展,就要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掌握提出建议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提出建议的有效性。
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真正应用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当中,让人们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中读出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新理解,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过程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副主任陈承新表示,面向未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要不断健全流程、机制、规制,深化主动治理,强化条块结合、部门协同、共建共治,探索形成以人民建议征集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上海样板”。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亮高指出,人民建议征集直面人民群众,有效对接了城市治理“供需”,彰显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在要求。人民建议征集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更加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有收获,孵化人民群众对人民城市满腔热爱的同时,催化人民群众与人民城市的彼此成就。
用人民建议征集的鲜活实践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希望,未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征程中,作为连接人的人民建议征集,要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成功实践,在更多引入新技术投入城市治理的同时,坚定捍卫人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致力于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一个充满了市民生活智慧的城市,一定是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胡键指出,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制度文化,人民建议征集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纳民智的一种制度设计,就是一个能够有效组织动员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全过程、为城市软实力提升贡献智慧的制度设计。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做好人民建议征集,就是展现“人人都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举办论坛,既是为了庆祝‘两周岁’生日,更是想围绕人民建议征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主题,为人民建议征集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把脉支招,回答好时代之问、书写好时代答卷。”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表示,在新的起点上,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将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在“人人有序参与”中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用人民建议征集的鲜活实践,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建立通过视频连线参会。
作者:何易
编辑:施薇
摄影:袁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