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其特点是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语言障碍,最终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据中国疾控中心估计,目前我国AD患者约有1000万,预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3000万,是全球AD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对AD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都较低,普遍存在低诊断率(尤其是早期诊断)和低治疗率的现象。在临床诊疗中,由于AD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清,很多人在患病之初并没有明显症状,当AD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时,大部分神经元已出现损伤,由于神经元不能再生,患者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所以,如能对AD患者早期进行诊断及临床干预,可大幅度提高患者预后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传统的诊断AD的方法主要有fMRI或PET影像学检查,其设备及检查费用昂贵,检查过程复杂耗时,且需要极富经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诊断,对于患者和社会来说是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脑脊液(CSF)相关生物标志物有一定辅助诊断AD的临床价值,但由于CSF采集对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要求高,且患者对于腰穿这一有创、有风险操作接受度低,因此CSF采集在临床诊断、筛查工作中存在极大困难。
能否有其他便捷、精准的方法来尽早确诊AD?通过多年的研究,章京教授带领的浙大一院病理科科研团队给出令人振奋、充满希望的答案。日前,章京教授团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协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基于血浆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简称EVs)在AD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于2022年5月20日被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顶尖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接收,并于2022年7月2日上线。
▲新型外周血神经来源细胞外囊泡相关标志物NMDAR2A
具体来说,该研究使用创新性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创新开发了一种稳定、快速的测定方法,并且创新性地发现了一种新型可以用以辅助诊断AD的标志物——外周血神经来源EVs相关标志物NMDAR2A。通俗的来说,只需抽取疑似患者少量血液,通过检查血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就可以辅助诊断AD。
▲ 综合诊断模型分析EVs相关标志物对AD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915
章京教授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相比健康人,AD患者外周血中神经来源EVs与Aβ、pTau相关EVs显著降低,通过综合诊断模型分析,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可达0.915(ROC曲线),对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过85%。“我们将该研究发现在2组不同的独立队列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果。”章京教授介绍,此创新性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方法不仅比传统的免疫测定法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提高了检测效率,还为快速体液诊断及早期体液诊断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标志物。
据了解,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章京教授团队发表的此项研究,只需抽取受试者少量血液,通过检查血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就可以辅助诊断AD,有代替传统CSF生物标志物的可能,从而解决临床工作中CSF获取接受度低、相应影像学检查费用高昂的问题,实现AD快速、精准诊断,进一步可用于老年人AD早期筛查,为“健康中国2030”健康战略提供新的诊疗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实践及公共卫生价值,为AD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作者:刘海波 王蕊 朱诗意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