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浙江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开展7批11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的总数居全国第一......”今天上午,浙江非遗记录成果发布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七个非遗保护月启动仪式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举行,会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艺介绍浙江非遗记录成果。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正是有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历尽历史沧桑仍熠熠生辉。2015年,文化部下发《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根据《通知》精神,浙江省自2015年起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已经顺利验收了2015年度至2018年度四批浙江省5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共采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人员口述史访谈片420.38小时,采集图片1.5万张,形成口述文字稿达428.9万字。”郭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各地市已开展13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位,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位。“浙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三个领先:总数居全国第一、获得优秀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记录成果利用转化走在全国前列。”郭艺表示。
据了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编纂工作,已陆续出版了《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20卷,该套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丛书以传承人为单元,一人一书,单独成卷,详实记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丰富历程和精彩实践。同时,丛书注重抢救性记录成果的数字转化,依托原有的视频素材,设置相关内容的二维码,穿插在文字当中,形成音像和文字交相辉映的阅读体验,突破了传统图书的文字与图片平面呈现的局限,更为直观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记录是为了给我们的非遗记录存档,如何让非遗记录成果的转化?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非遗,了解非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专业机构合作,针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制作剪辑成5-8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播映,让民众更便捷地共享记录成果,了解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感受非遗无限魅力。“传承人的绝技绝活,都可以‘装’进手机里,隔着屏幕另一端,观众成了非遗 ‘粉丝’,传承人成了抖音网红,带火了非遗,带热了产品,也带动了传承。”郭艺说。
会上,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七个非遗保护月活动启动,启动仪式上余杭传统工艺工作站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并颁发2022年余杭区“最美非遗年度人物”奖。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