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组建一支17人的疫情消杀“党员突击队”,赴浦东新区重点涉疫区域执行一线消杀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抗疫最前沿迸发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袁婧 通讯员 张强 吕济民摄
社区保供、配药送医、驰援方舱……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青年党员、团员积极响应号召,到抗疫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奋斗守护家园,展现青春风采。
医护、保供、社区服务,每一条抗疫战线上都有青年人忙碌的身影。志愿服务方面,广大青年也毅然挑起了重担,截至昨天,全市共招募青年志愿者23.5万余名,累计上岗131.7万余人次。以市级机关系统为例,3万余名青年火速集结,组建起200多支突击队,投身抗疫一线岗位。
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成了广大青年经受磨砺的战场、接受教育的课堂。
哪里任务最艰巨,就向哪里出发
面对这场战“疫”,他们有志气,主动奔赴最艰难的岗位,送去能量与信心。
拥有30万人口的北蔡镇,一度成为浦东新区疫情的“风暴眼”。在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数支青年抗疫突击队“逆行”驰援北蔡,装卸物资、分拣礼包、配药分药……哪里任务最艰巨,就向哪里出发。
4月中旬,上海警官学校近200名青年干警组成若干青年突击队,分别奔赴浦东、虹口、黄浦等区支援,其中一支直奔北蔡镇。队员们上岗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任务就是为居民配药。由于封控时间长,配药需求大,有些特殊药品甚至要到浦西定点药房才能配到。队员们分成若干小组,连夜梳理药品采购流程、制定明细表,同时对接各居委,收集需求者详细信息。队员们拿着上百本病历本和社保卡,一卡一户一袋与医生仔细核对。
市委党校成立了以青年党团员为骨干的抗疫突击队。4月中旬,北蔡镇有一批援沪物资急需搬运。接到任务后,校园里的“笔杆子”即刻化身为“大力士”,两个多小时完成总计两卡车、6500多份果蔬礼包的卸货任务。
方舱医院也是青年们逆行的目的地。崇明区某方舱招募志愿者,市外办欧非处青年干部傅越想毫不犹豫就报了名。这名95后在方舱为外籍患者做翻译与情绪疏导工作,“既来之则安之,希望我的小贡献能为别人带来正能量”。
“年轻人挺身而出,是勇敢更是责任”
面对这场战“疫”,他们有底气,利用自身优势,赋能基层工作,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好。
在某村居挂职锻炼的市发展改革委选调生吴頔,精通计算机技术。为解决村里人员管理难题,他运用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算法,编写实时行人检测程序,实现了关键道口的人流识别与提醒。这一新应用,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大大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
1998年出生的羊振杰,入职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新成居民区不到一年,已然是团队的“中流砥柱”,亦是居民口中的“小太阳”。一次上门分发物资,他留意到一对高龄老夫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羊振杰特地帮他们参与社区团购。当他拎着大包小包蔬菜上门时,老人紧紧拉着他的手。过去1个多月里,羊振杰没有回家,每天睡在办公室地板上,“年轻人挺身而出,是勇敢更是责任,我必须挺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如今我站在抗疫一线,成为一名‘大白’。”出生于1997年的市经济信息化委选调生魏子杰,与伙伴们在闵行区浦锦街道挂职锻炼。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报名,承担起封控小区的“扫楼”任务。魏子杰手中有一张封控楼栋的居民名单,旁边的备注栏里写满了注意事项——某楼某号的大叔定期做血透,某楼某号的阿婆需配慢性病常备药,某楼某号的孤寡老人需代买东西……年轻人就要有担当,只有主动跨前一步,才能将工作做细做好。
主动扛起苦活累活,在抗疫磨砺中快速成长
面对这场战“疫”,他们有骨气,将苦和累当作是对自己的磨砺,在战“疫”中快速成长。
“我是封控楼的居民,快递到了,里面有生鲜,帮忙送一下”“我这个药加急,家里只剩三天的量,希望能尽快帮忙配药”。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书记邵子剑到居委会报到后,身上担子不断加码。但他丝毫没有犹豫:“物资保供‘最后100米’,靠的就是无限的耐心和责任担当。”
国家会计学院团干部吕玺,与青年突击队小伙伴一起,协助完成了2000多户居民的多轮核酸检测任务,协助医护人员对行动不便人群上门核酸采样。社区楼栋没有电梯,来来回回只能爬楼梯。有人脚底起泡,有人脚踝肿了,但苦和累只字不提。
背着几十斤的消毒药液,整天闷在防护服里,这是27岁的松江区小昆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医生张领的日常。无论白天黑夜,一个电话打来,他就要“披挂上阵”,手拿喷雾管,一遍遍对房间楼道消杀。从最初手忙脚乱到现在游刃有余,张领说,“这次战‘疫’,让我更懂得奉献的意义,抗疫的经历让我成长。”
作者:陆益峰 占悦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