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越来越近。在申城,不少人响应“非必要不离沪”倡议,选择留沪过年。市文化旅游局27日推出“乐嗨过大年,非遗新体验”假日品牌,邀请市民“就地过年,在城市里进行一场海派考古”。
海派城市考古,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微旅行,既能激发市民游客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怀旧和想象,也激发更多人对城市发展变迁的关注和探究。在阅读城市过程中,发现更多都市文化资源,挖掘人文价值,让人们从简单的“网红打卡地”,进入到文化旅游体验的更高阶段。这一颇具潜力的都市旅游方式,也将有助于凸显上海都市型全域旅游的靓丽风采。
譬如,外滩、中共一大纪念馆、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挖掘其流量资源和价值资源,加快上海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型,将“一江一河”和“建筑可阅读”打造为代表海派文化的大IP。
“考古”撞上城市“烟火气”
武康大楼、百代小楼、市中心“口袋公园”等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更青睐身边的风景。“海派城市的旅游方式是看见、听见,更是遇见。漫步街区,每一条马路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块砖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棵树也都有它的记忆……”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当好“海派城市考古”的领队,发展人人都可参与的“海派城市考古”,推动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打响“上海文化”和“上海旅游”品牌。
利用闲暇之余穿街走巷,深入青砖红瓦的石库门弄堂,看着形态各异、中西合璧的梧桐树下老洋房,闻着炒菜香,听着老房子里的故事,让“考古”撞上城市“烟火气”,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才能真正“活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侧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方世忠介绍,城市考古不仅要静态系统记录、考证、梳理城市物理空间下的文脉肌理和生态分布,更要动态系统整合、盘点和宣传推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城市文旅功能和内涵。
文旅大IP解码海派文化基因
旅游达人心中,外滩有两个:中山东一路的外滩、中山东一路背后的外滩。繁华热闹的背后,既有艺术展览、经典地标,又有新晋“网红打卡地”。
虎丘路上,画廊云集,贝浩登画廊在巴黎、纽约、东京等处都设有分部,和包括村上隆等知名艺术家都有过项目合作。当前展览《仓谷惠美 Emi Kuraya:悠长假期》将持续至3月26日。
近郊,也散落着不少好去处,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A级景区……明艳的天光水色,恰是城市周边的点点黄金。
各种场馆加快破圈,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揭示自然规律,各类文化场馆则酝酿着艺术与思想的碰撞……在这里既收获美的体验,又发现满满“干货”。
今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上海旅游业加速复苏提振,全年旅游总收入比2020年增长30%,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文旅总投资实现8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让一座城真正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眼中的上海、上海人眼中暖意的原乡。”方世忠表示,上海文旅大IP正在解码海派文化基因,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依托上海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实施“道路+”“公园+”“生活圈+”三大文旅工程,打造更多“小而美”的家门口文旅新空间,向世界讲好中国理念和上海故事,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作者:何易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