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孕育出新的机遇:畅享未来,元宇宙、类脑智能、NFT(非同质化代币)、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火速蹿红;疫情影响下,新冠疫苗、特效药都是全球聚焦的热点;包括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落地布局持续引发关注……
已经到来的2022年,更多赛道崛起,有望成为新的风口。
畅享未来,抓住机遇开始的地方
2021年,人们逐渐熟悉“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在“门”内彻底带火了元宇宙。在国外,沙盒游戏平台罗布乐思成为“元宇宙第一股”,脸书则将母公司更名“Meta”(元宇宙)以表决心。在国内,百度推出国内首个元宇宙产品“希壤”,一场10万人的大型会议同一天在希壤内举行,而字节跳动则以50亿元收购虚拟现实(VR)龙头Pico……
在很多人看来,元宇宙“虚实相融”的特征,或许是自移动互联网崛起后的再一次重大跃迁,更有可能会带来经济系统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抓住机遇开始的地方,支撑元宇宙的多种新技术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比如,作为区块链应用分支之一的NFT也在2021年备受追捧。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系教授张诚看来,NFT建立了唯一识别的价值体系,并且创造性地将可见、可感知的数字资产实现捆绑确权,目前在国内,很多企业已开始探索将其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预计今年还将继续成为风口。
畅享未来,以类脑智能为代表的脑科学这个高深的领域也走到了突破点。此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示了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小猪,并读取猪脑活动的信号。他曾表示,希望2022年能在人类身上使用脑机接口。而在国内,也已经有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未来几年的最大用途是用于临床治疗重大神经疾病等。
除了这些看起来遥远却大火的风口,还有一些则已呈现出爆发态势,智能网联汽车就是其中的典型。就在几天前,上汽5G L4级智能重卡在全球最大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港,完成全年第4万个标准箱的运输任务,L4级自动驾驶、厘米级定位、精确停车、与自动化港机设备有效交互……新技术正提供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集装箱转运方案。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000亿元。
与时间赛跑,新冠药物成全球焦点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苗研发始终在“与时间赛跑”。这其中,中国疫苗厂商占据着重要一席。截至去年12月27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达27.8亿剂次,与此同时,还向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次疫苗,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
国内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相继入局,更有后发者不断出现。据预测,今年至2025年,每年疫苗市场将维持在200亿元左右。
面对新冠疫情,“疫苗+特效药”的防疫组合手段被人寄予厚望。日前,随着辉瑞和默沙东新冠口服药相继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全球战“疫”也由此进入新阶段。截至去年12月,国内外共有6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含联合疗法)获批试用,2种新冠小分子口服药获批使用。统计显示,国内已有至少5家企业加入研发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的赛道,包括开拓药业、真实生物、君实生物等。
“疫苗+特效药”能否阻挡新冠疫情?答案将直接决定这一风口的成色。
能源行业将迎“大年”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出现在“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中,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并列,去年资本和能源巨头纷纷布局氢能产业,风口已然出现。
在上海,氢能的布局正快速落地。10分钟左右,一辆公交车就可以加满20公斤氢气,续航350公里,可减少28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临港新片区首个油氢合建站已于日前投运,为整个区域内的氢燃料公交车、重型卡车以及未来上线的中运量T6线氢动力列车服务,为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补上一块重要拼图。根据建设国际氢能谷的目标和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百站、千亿、万辆”计划, “十四五”期间,这里将完成1500辆氢能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万吨。
解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等问题的储能技术,也一并成为风口。2021年最后一天,记者走访上海宝山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时看到,这家公司正在快速开辟一条新的业务线——储能集装箱,一个集装箱内,密密麻麻排列着很多如充电宝般的电池组模块,犹如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公司总经理徐进永告诉记者,2021年储能集装箱的订单接近8000万元,今年可能会达到3亿元,“这块业务将迎来大爆发”。有分析人士指出,通信、电力等行业可能是储能等新能源技术率先应用的行业,也有望迎来估值重塑机遇。
作者:徐晶卉 张天弛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