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上海,秋雨微凉。但网红扎堆的武康路依旧人气不减。周末夜晚,路灯透过树叶斑驳地映射在地面,有种特殊的魅力。昨天(16)傍晚,“年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师生年度作品展开幕。地点选在了武康路上一幢韵味十足的小洋房里。
参展设计师均来自这一工作室,其中有已毕业的研究生、在校学生等等。他们之中,有些人已开设了个人工作室,有些则创建了自己的首饰品牌。在上海美术学院首饰专业负责人郭新看来,这既是一次师生“重聚”,更是艺术理念上的火花碰撞。
艺术接驳烟火日常,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懂”
策展时,这一作品展专门开辟了学术展、商业展两大区域。商业展设在了一楼,人人抬眼可及,亲近感十足。学术展则设置在了二楼,位置略微隐秘,“懂经”的业内人士会直奔而来。
一门艺术要葆有生命力,产学研的充分交流互动必不可少。首饰艺术同样如此。一楼特设的商业展区,策展方遴选了一批接地气的作品,呈现的都是人们能“看得懂”的首饰。
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既能指代文学,放在艺术上也能适用。艺术美学要有新发展、新突破,不仅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更要与当下的市场、行业充分互动交流。
保留“学术展位”,凝练提升艺术思维能力
接驳市场的同时,艺术理念也同样要继续坚持。展陈地点选在了城市“黄金位”,并面向普通观众。不过,即便如此,郭新也依旧有着自己的坚持——保留学术展。“虽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会有些艰涩难懂,但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创意思维能力特别关键。”
艺术设计,往往就源于艺术家对生活体验的一种情境或是心境的展示。在首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不少设计师尤为关注“流动性的美”。借由不同材料的延展性、可塑性,线条之间交错、穿插,便有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记者了解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规划建有不少工作室。未来,这些工作室不仅将成为师生们的实践基地,也有望接驳周边居民区,成为面向公众的“美育学堂”。
此次展览开幕活动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还与上海鼎层文化传媒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产学研基地,共同搭建推广当代优秀首饰设计师的平台,促进当代首饰的学术发展。
作者:王嘉旖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