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近日发布《北京市公交场站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草案并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
草案指出,到规划期末,北京拟规划保障公交车辆数总计3.1万标台,公交场站总计1113处,总用地规模约680公顷。同时,按照分区布局,核心区将取消及迁出26处公交场站。
据了解,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分区布局,核心区将取消及迁出26处公交场站
规划采取分区引导布局原则,要求核心区内集中驻车、保养功能场站外迁;中心城四区构建两个保障圈层承接外迁场站功能,并优化中心城区场站功能布局;副中心、多点地区及生态涵养区规划公交场站,服务本区域公交运营,保障外围乡镇实现村村通公交,满足跨界组团公交出行需求。
针对公交首末站规划,北京市将以现状首末站为基础,逐步以规划场站就近替代临时场站,保障对线路的服务和支撑,通过智能调度手段提升场站利用效率。
对于现状59处场站,核心区将取消及迁出26处、瘦身3处、提升30处,疏解驻车保养功能,截流与规划公交干线并行重复的公交普线,在三环及绿隔保障圈层设置场站25处,承接核心区场站外迁功能。核心区规划含公交场站功能的交通场站70处,包含4处枢纽站,兼容社会公共停车等功能。
中心城四区干线的首站布局在三环保障圈层,末站根据客流布局在多点地区集中建设区;普线集中在五环路以内,首站布局在三环保障圈层,末站布局在五环路附近;微循环线以利用已有场站为支撑。中心城四区规划公交首末站333处。
副中心将率先将公交场站与其他用地相融合,结合功能区等布局服务对外干线公交的首末站,在居住区布局服务多样化出行线路的首末站。同时统筹考虑首都圈需求,提升以副中心为中心的周边区域的公交可达性,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效应”。副中心规划公交首末站41处。
多点地区将按照“扩覆盖,助截流”的要求,建成区场站在保证现有线路稳定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实施,由临时场站向规划场站过渡;新建区场站结合人口岗位集聚情况和轨道交通站点,扩大区域公交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对轨道廊道的接驳,通过换乘截流跨界组团机动车进京需求。多点地区规划公交首末站367处。
生态涵养区将围绕新城及重点乡镇人口岗位集聚情况布局场站,支撑地面公交线路城乡全覆盖,实现全域村村通公交。生态涵养区新城规划公交首末站65处,重点乡镇规划公交首末站75处。
草案指出,北京全市将规划公交首末站总计947处,总用地规模约361公顷。
北京拟规划公交场站总计1113处,总用地规模约680公顷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约2041万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约955万人次。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约56%,地面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约27%。截至2020年底,地面公交运营里程约45282公里,线路约1682条。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现状公交场站总计799处,总用地规模约633公顷,地面公交车辆数总计2.8万辆(约3万标台)。
按照规划,北京将结合地面公交线网规划确定的干线、普线、微循环线和定制公交“3+1”体系,通过首末站和停保站(中心站)编织线网,实现平均2.5公里服务半径对全市集中建设区全覆盖。
到规划期末,规划保障公交车辆数总计3.1万标台,公交场站总计1113处,总用地规模约680公顷。其中,中心城区用地规模占比约44%;通州区及多点地区用地规模占比约43%;生态涵养区用地规模占比约13%。
对于近期建设计划,草案指出,公交场站近期建设计划以核心区公交场站疏解提升为抓手,结合中心城区公交服务水平提升、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和新城地区公交体系完善需求制定。场站规划建设预留空间,适应公交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满足配电等设施需要。
编辑:彭丹
图片:截图自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
责任编辑:陆正明
来源:综合自新京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