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在中国人的文脉传承中,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一直深受百姓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蓬勃展开,大部分美术家都参与了年画创作,其中不乏李可染、黄永玉、黄胄、靳尚谊等名家,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
记者获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主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协办的“新中国新年画,建党百年忆解放” 展览于7月2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年画的变化,透过这些热情洋溢的作品,令参观者回味当年的那份激动与幸福,在强烈鲜明的线条和色彩中,感受新年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收获力量与希望。
▲李可染,《新得的黄牛》,44x53cm,1950年
▲沈柔坚,《新年胜利军民同乐》,40x53cm,1950年
传统年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喜庆、世俗生活、风景名胜、花鸟鱼虫、时事新闻、仕女娃娃等。清末民初时,大量洋货向中国倾销,西方石印技术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国外石印仿制的中国年画也在这一时期打入中国市场。风靡上海的月份牌画,也是由海外引入,导致了传统年画的变革。
▲陈大羽,《我们拥护持久和平,我们反对侵略战争》,40x53cm,1951年
▲华夏,《听爷爷讲老红军故事》,44x53cm,1951年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一些艺术工作者借用了民间年画的传统形式来表现民俗生活,提倡新人新事以及新的伦理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或跟革命有关的新主题、新内容,不少采用了木刻版画的形式,获得了解放区百姓的喜爱,这便是出现在陕甘宁边区最早的新年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宣传样式。新年画的内容有欢呼解放,农民翻身,土地回家,新婚姻法,学习文化,拥军爱民等,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等,歌颂新国家、新社会、新风貌。
▲沈柔坚,《支前荣归》,53x40cm,1950年
▲黄之高、张炬、黑白龙,《夫妻锄地》,40x53cm,1950年
新年画是历史记忆、知识增长和艺术欣赏的最好连结点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和审美欣赏意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艺术学等相关百年课题研究相继开展,新年画创作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史料和艺术创作史料。
观展tips:
展览时间:2021年7月24日-2021年8月6日(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展出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 刘海粟美术馆4号展厅
观展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携带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和随申码绿码进行实名制登记。管内实行限流措施,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00人。
作者:周渊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