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衡复风貌区的公共空间别具特色,复刻了老上海的风情,同时配合城市微更新的不断推进,形成梧桐树下的动人风景。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一句古语折射当下城市更新理念。
近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拟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在今天由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办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论坛上,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引鉴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得到与会者一致认同。
城市更新,已不止于浅层次的建筑更新迭代,要能适应全人群多元需求,兼顾居住条件改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构筑更立体多样、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内涵,也恰恰就体现在更优雅的城市风貌、生动的城市表情、友好的城市界面。
“不缺楼房,缺的是公共空间”
新一轮城市更新需要什么?实践中,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冯经明反复叩问自己。自2019年至今,其所在的公司承担了中心城区70多个地块的旧改任务,占全市改造总量的60%以上。经历了一个个城市更新项目后,他得出答案——“上海不缺楼房,缺少的是公共空间”。
图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世博文化公园正在加紧施工。
作为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毗邻黄浦江的世博文化公园正加紧建设中,该园北区预计今年底前向公众开放。园区规划建设面积约2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延中绿地。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始终将留存历史文脉摆在关键位置。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寻到工业气息十足的钢结构建筑,也能觅得世博会留下的种种印记。过去、现在、未来,交相辉映,成就了一段段特殊的集体记忆。
在推进城市公园建设的同时,人们的“十五分钟生活圈”也正嵌入更多口袋公园、慢行网络,注入包括图书馆、咖啡馆等在内的新空间、新载体。
在讨论中,“活力”一词被屡屡提及。在专家学者看来,考验城市更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街区是否有活力。在“高、大、上”的城市会客厅之外,“道路弯、路网密”的小尺度街坊同样值得关照。
老建筑、新规范,如何相得益彰?
作为一座拥有超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模式正迎来新变化。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认为,上海城市发展正从外延扩张转至内涵提升,从增量建设转至存量更新。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就意味着向存量资源“要空间”。但老建筑遇上新规范,不免碰到诸多坎儿。
李永杰,市人大代表、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参与愚园路改造长达7年。实践多年,他能敏锐体察城市理念之变。他常说,“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他认为,城市更新最终是满足人们更高层级的精神需求。正如喝咖啡,人们喝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更追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图为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斑驳地照在路面,市井烟火和诗与远方近在咫尺,这就是愚园路。
在改造过程中,他发现,针对新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十分完善。然而,这些政策举措沿用至老建筑身上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以愚园路为例,小小一条马路,牵涉主体却十分复杂,既有央企、国企,也有区属企业。
实践中,为满足成片改造需求,他们通常会采用租赁方式。根据现行规定,国资国企租赁期较短,一般以五年为限。“在老房改造中,前期投入往往耗费很大精力,常常是还没回本,就临近租赁期限,” 李永杰认为,现行规定容易导致市场主体的短期逐利现象,不利于整体城市更新。他建议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国企、民企积极探索混合制运营,让双方共享租金收益,从而有利于引导长期投资行为。
从单体改造到规模更新,凸显“全要素管理”
过去的城市更新,大多以单体项目、零星地块面貌呈现。虽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但将其放置于更大的城市界面中,却总有格格不入之感。
单一项目更新难以满足个性需求,区域整体更新、各类资源统筹协调,成了当下最现实的实施路径。在市住建委主任姚凯看来,新一轮城市更新要突出“全要素管理”理念。不止于人们“看得见的和谐”,更要改造更新“看不见的和谐”。这意味着,要将地下空间、新型基础设施、公共充电桩等统一纳入改造范畴。
图为高安路上这家名为金斯森便利店所在的商铺,位于一栋建造于1937年的老公寓底层。当年曾是面包房、理发店、鞋店和诊所。上世纪50年代被改造为住宅,90年代又被恢复成商业空间。设计师谭若霜和他的团队在档案馆里寻找印记,从原始的建筑图纸,到历史影像资料,再到对老住户的口述整理。在这家便利店的改造方案中,有相当一部分元素来源于谭若霜在档案馆找到的1937年的原始图纸。
高安路18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条老式里弄。弄堂内的一幢老洋房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荣氏家族宅邸,引来无数人参观打卡。不过,弄堂入口处,却有一间垃圾库房。炎炎夏日,终日混杂的异味,让充满海派风情的里弄也失却了往日光彩。
在一次沟通协调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大胆建议,可以考虑借鉴德国成熟经验,引入升降式垃圾库房,地面只留投放口。这一方案被采纳后,高安路18弄迎来了“美貌升级”,同时也兼顾了民生需求。“在老城区进行风貌更新,要开发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不无感慨地说道。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