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时,沪上青少年如何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暑假?全市各区街道社区纷纷出“奇招”:推出课程种类丰富的“爱心暑托班”,既减轻双职工家庭负担,又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担当社区一日“志愿者”,体验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争做“小主人”;走街串巷“打卡”红色地标,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学”,更影响着同辈少年参与其中。
这个暑假,青少年玩出了“新花样”。
不止于学习知识,还要接驳健康生活方式
暑期生活,安全、健康无疑排在第一位。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青少年不仅能学到安全知识,更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大家知道夏天可以做什么?”黄浦区外滩街道“爱心暑托班”内,昨天(16日)迎来了一场特别“公开课”。50多位青少年坐在教室内,听台上的老师讲述着夏天故事。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夏天可以游泳。”
怎样安全地游泳、如何与水“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家长们每年夏天担忧的事。今年,全市“爱心暑托班”特别引入卫生健康专题课程,其中“儿童意外伤害”课程引入了“防溺水”内容。暑托班老师从游泳切入,分别讲述了如何预防溺水、如何自救等内容,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加深知识印象,以达到安全防范的目的。
今年9岁的陈纾颜,已是第二次来“爱心暑托班”了。她常常会和小伙伴分享暑托班里的点点滴滴。听完这节健康安全课,她觉得非常生动有趣,“夏天学到这些知识,感觉会有大作用,我一点都不觉得腻!”
关于健康,孩子们不仅在“室内”学知识,还可以走出去感受实际。这几天,徐汇区斜土街道举办了一场“我是安全小卫士——公安博物馆萌警学堂”暑期活动,青少年走进上海公安博物馆,与安全“零距离”。在交通管理馆内,这群青少年还戴上“酒驾眼镜”,身临其境感受喝酒开车是多么危险的事。许多“爱心暑托班”还带着青少年走进消防支队,摸一摸消防车、穿一穿消防服,既让他们增长见识,又将安全意识注入内心。
“健康生活”不仅体现在安全类科普课程,还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今年的“爱心暑托班”开设了“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养成”课程,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护视力、口腔健康、个人卫生五个方面,倡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就在同日,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爱心暑托班”内,老师们正开展“小小运动员”系列体育课程,从瑜伽球、毽子,到集体游戏,健身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让青少年动起来、提升综合素质。
“尝鲜”社区工作,“补”上社会实践这堂课
暑假,不是只有“上课”一种选择。重走红色经典路、走进乡村体验农耕生活、尝试AI编程感受科学力量……青少年的夏日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选择。
沿着写生摄影地图,途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思南公馆,黄浦区的红色建筑逐一呈现在眼前——每个星期六,青少年有了全新“打卡”线路。黄浦区刚“揭幕”了首条红色经典步道,紧跟着推出“红色步道,青春先行”系列活动,邀请青少年一起探寻建筑景象。为此该区推出四张行走地图,成为指引青少年玩耍的“方向标”,让他们在行走中走进红色故事、阅读建筑物语。
感受城市之美,更要成为城市“一员”。青少年在假期里也能“尝鲜”社区工作。“今天我们有了一批居委会小干部,他们身上承担着管理小区各项事务的责任……”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东体居民区晨会上,出现了一群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青少年,他们开启了暑期特别行动。从走访慰问居民、巡视垃圾厢房,到参加治安巡逻、处理居民来访,在居委会干部带领下,青少年“补”上了社会实践这堂课。
担当居委会小干部的雷智元完全融入其中,一天下来都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他的父母很感慨:“暑期参与这样的社区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了解生活的另一面,也是迈向社会的开始。”
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充实着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在闵行区“行走·美丽小镇”系列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上,100余名小学生走进农庄,绘制草帽、运送秧苗,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青少年可以体验“高精尖”的AI(人工智能)智慧防疫课程,通过动手制作机器人、编写小程序,了解到新兴技术背后的故事。
作者:占悦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