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街道,高楼鳞次栉比。夏日清晨,68岁的嵇燕萍阿姨熟门熟路地循着广东路,拐进一条背街小巷。搭乘电梯步入二楼,原本幽静的小道豁然开朗,一个空旷舒爽的空间呈现在眼前。
百余平方米的温馨空间内,整齐排布着功能不一的适老健身器械,室内温度调至最佳体感。这里是试运营刚满百天的南京东路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自今年3月试运营以来,54位老人成为会员。每月99元的公益价十分亲民。今年,上海市体育局还首次发放专项助老体育消费券,抵扣后,每人每月只需缴纳69元。在这里,老人们既能“孵空调”,也有专人指导锻炼。
一个月前,首批18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在沪揭牌。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在全国首创、“民政+体育”深度融合的为民实事工程,到2025年底,上海将建成不少于10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借由体养融合新模式,“让衰老来得更慢一些”。
定制专属“运动建议”,入伏夏练更科学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对于钟爱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却被医生告诫“入夏后减少运动频次、时长”。
三伏天,一年中最热时节,人体汗液无法短时间内迅速蒸发。不少老年人患有支气管炎等基础性疾病,因此对气温、气压变化格外敏感。医生建议,入伏后,老年人室外运动强度要有所调整,尽量选择太极拳、保健操等较缓和的运动。
凌美君今年66岁,身材纤瘦,让周围人羡慕不已。凌阿姨保持身材的方式是“跳操”。曾经,她隔三差五就要去外滩附近晨练一番。夏日气温节节攀升,这间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便成了她的“心头好”。
每天进门前,凌阿姨都会量一量血压、心率等,为身体做个“实时监测报告”。各项数据指标出来后,一旁的工作人员给老人出具“运动建议”。从垂直律动床到适老跑步机,身体情况不一的老人选择不同的健身器械,让入伏夏练更科学、更安全。
适老运动器械,体养融合探索“治未病”
在不少专家看来,与其说这是老年版健身房,不如将其视为体养融合新方式的“试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康复机构同款设备。譬如,四肢联动训练系统——双手翻转、双脚踩踏……动作看似简单,却不仅能锻炼肌肉力量,还能强化平衡协调能力。最初,在这台设备面前,不少老人仅能坚持五分钟。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改变开始发生。许多老人说,曾经的抽筋、发麻等现象渐渐消失,“一口气走个六层楼不成问题”。
上海体育学院吴雪萍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跟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运营情况。该团队在读博士姜桂萍表示,除借鉴外国优秀经验外,他们将根据老年人锻炼情况不断更新方案,希望借此形成更成熟的“上海标准”。“不少地方也正逐步摸索体养融合,我们希望能把这套标准能推广至全国,”姜桂萍说,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关口前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达到“治未病”效果。
告别“精神空巢”,重建情感链接
相比于普通健身房,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显得热闹异常。嵇阿姨年轻时曾是位颇有名声的“赤脚医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掌握一定医疗保健知识的她,总是热心向其他老人“安利”拿手的锻炼项目。如果遇到熟人没来,她也必会打听去处。
“我希望让他们知道,大家很记挂他们,”嵇阿姨说,这里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空间,更是难得的社交载体,可以重建情感链接,帮助独居孤寡老人告别“精神空巢”。
工作人员测算过,阿姨爷叔平均锻炼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其余用于社交。黄金商圈寸土寸金,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场地,南京东路街道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与老年日托所、助餐点功能叠加,打造上海首家体医结合、体养融合的“健康日托”。
记者了解到,运营方尚体健康科技正探索“亲情账号”功能。“这是为了让更多不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也能实时跟踪老人的健康变化,”运营方负责人介绍,子女绑定“亲情账号”后,将有权定期查看老人身体情况、运动状况等。
作者:王嘉旖
图片:邢千里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