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扎根计算过无数次,从位于北外滩霍山路保定路的家,走到位于外滩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要5700步。常年和身为公交早班车司机的儿子蜗居一室,他早已习惯了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而后一路散步。十多年来,这来来回回走的一段路,见证了浦江两岸的巨变,但老张有时心里也憋屈:为什么到处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家却数十年如一日?
上个月,张扎根的家被列入昆明路以南旧改征收项目,这也是北外滩地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旧改的“收官项目”。昆明路以南旧改地块被简称为“昆南地块”,10个街坊“组团打包”,涉及6000余户居民,因关系复杂、矛盾众多而被戏称为“困难地块”。
党建引领下,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北外滩街道、房屋征收事务所等通力合作,与居民携手打赢这场“旧改攻坚战”——今天(28日),“昆南地块”二次征询签约率达98.8%,旧改生效。大家感慨:“困难地块”终生效,真的不容易!
旧改生效,不仅意味着6000余户人家将迎来新生活,虹口区今年上半年完成旧改超1万户,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体量,刷新了纪录。成片旧改项目“收官”,也意味着北外滩大开发将驶上“快车道”。
让里弄升腾起“有尊严的烟火气”
和6家邻居共用厨房,烧完菜得把灶台盖起来,洗完碗要把橱柜锁起来;房间小得只摆得下一张折叠方桌,四代同堂吃顿饭得“轮流”分三批;收起小方桌,拉出沙发床,餐厅“秒变”卧室……这是张扎根家的现状。
“挤不下”带来的后果,是他不得不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送进养老院,又担心儿子因为挤着没睡好影响驾驶,不得不每天凌晨3点起床出门散步。6月初房屋征收决定发布时,张扎根在公告栏前站了很久,逐字逐字地念出来,当念到自家里弄名时,他落下泪来:“终于盼到了!”
在昆南地块这片区域,老张的情况算不上特别。地块中还有一片提篮桥风貌保护区,住在老建筑里的居民,也忍受着合用煤卫、鼠蚁成群的日子。这些百年老宅已经“发酥”,墙面成片掉落,手轻轻一碰墙粉“簌簌”地直往下掉,居民们只能把杯盖钉在天花板裂缝处、用玻璃胶贴在墙缝处。
“烟火气有呀,尊严没有呀。”一位居民说。
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杨叶盛说,每每看到这种情况,他就希望旧改能“快一点,再快一点”。这位从事旧改工作近10年的老党员,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让里弄里升腾起“有尊严的烟火气”。
虹口区委常委、副区长周嵘介绍说,自2012年实施旧改新政以来,北外滩区域成功征收39个地块72个街坊,惠及居民近3.9万户。特别是自去年和市地产集团联手采取“市区联手、组团打包”新模式以来,北外滩旧改不断提速,相继启动了6个打包项目,涉及33个街坊,惠及居民2.1万户,一年半的征收量超过前8年的总和。
“我们面前有困难,困难面前也有我们”
“昆南地块”旧改生效的前半个月内,旧改基地会议室每晚都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着复盘、拟定预案。正是这一晚晚的通宵灯光,点亮了居民们的旧改梦。
杨叶盛坦言,这一地块是他经历过的“最困难地块”,但“曙光就在眼前”。他常常鼓舞大家:“我们面前有困难,但困难面前也有我们。”
旧改启动之初,“昆南地块”建起临时党总支,支部不仅纳入地块内7个居民区党支部,还在基地内建起了流动党群服务站,承载起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公益讲座、休闲娱乐等功能,将党员们牢牢凝聚在一起。
72岁的李敏伟在北外滩住了72年。由于房屋类型决定补偿系数,起初当他听说自家的“花园洋房”被认定为“新里”时并不服气。为此,群众工作组组长、老党员徐仁桢特地去档案馆调取了1956年的房屋产权证给老孙看。打消疑虑的李敏伟积极带头签约,也开始做起周围居民的思想工作:“这或许是我这个老党员,为上海重大建设作贡献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虹口区第二征收事务所工作人员宋磊是名80后党员,他对接的家庭涉及多位残障人士,工作难度大,但他坚持“不让一家人掉队”。就拿虞家来说,男主人是视障人士,女主人是听障人士,宋磊多次主动上门讲解政策。快签约时,他却发现老两口“躲”着他,原来老人听信谣言,以为凑10万“中介费”就能“锁定”心仪的保障房房源。宋磊赶紧上门劝住老人,避免了损失。当老人最终摸号选房拿到了满意的房子,握着他的手哭了。
旧改迁动的是根,牵扯的是情。相关部门通过聘请退休法官、律师、基层工作者组成6支人民调解员团队入驻基地,用情理法维系住一段段亲情、化解一起起家庭矛盾。人民调解员、党员孙国娟的调解室就像“专家门诊”,高峰时一天十多档调解连轴转。“要把居民们引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在法律框架内,将心比心地跟唤醒亲情、说通道理。”孙国娟说。
作者:单颖文
摄影:王惟桥、叶辰亮、单颖文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