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1975年8月出生,1996年4月入党。参加工作27年来,始终坚守文博工作一线,现任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党支部书记、主任兼馆长。在她带领下,国歌展示馆去年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今年入选中宣部最新命名的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让国歌精神跨出展示馆,她带领团队策划“红色网课”、打造“红色展馆云参观”等活动,为观众提供线上沉浸式参观体验。她获得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当年首版唱片发行量非常少,我们馆收藏的这张保存完好,今天在老式唱片机上仍能正常播放。”脚步落定展示区前,杨春霞自然开启了讲解,她甚至不需要环视一下环境。国歌展示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她都太熟悉了。 46岁的杨春霞,在红色场馆坚守27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讲故事”。她的大半生与红色故事交织在一起,那些留存在文物上的记忆从她口中娓娓道出,带着坚定的力量,历史的温度拂面而来。 现在,杨春霞是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党支部书记、主任兼馆长。她始终记得刚当上讲解员时立下的誓言:我是历史的讲述者,我要讲好党的故事!
“党的故事我来讲”,她始终记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国歌展示馆,不久前入选中宣部最新命名的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春霞看着这里从无到有,从历史记忆被尘封的旧区变身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成为她执着坚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2009年,国歌展示馆启动建设。这里曾是影片《风云儿女》拍摄地,随着电影的上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在民族危亡关头,给无数中华儿女以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勇气。杨春霞在这里一次又一次重述着国歌的故事,而故事里的精神也一再给她鼓舞。她深知对文物的保护、对国歌的传承,决不只是对历史的重温,“每一次抚今追昔,必将激发我们的勇气与志气,鼓舞奋斗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因此,“要让红色历史更生动、让革命精神更鲜活、让信仰之歌更嘹亮”。
杨春霞感到一股强大的使命感在推着她向前。她先后到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地征集文物,为展示馆增加了近400件珍贵藏品,其中就包括“镇馆之宝”——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在国歌展示馆的十余年间,杨春霞主持策划主题展览十余个,和团队开展系列活动近百场,服务观众150余万人次。在他们的努力下,国歌展示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杨春霞多方联系专家学者挖掘国歌精神内涵,推出“我们万众一心”抗战纪念专题展,展览走进上海高校、商圈,走入“义勇军”发源地辽宁、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等地,吸引近10万人次驻足;2016年,她又策划推出“伟大的历程——纪念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80周年图片巡回展”,在沈阳、武汉、齐齐哈尔、南京、长沙、北京等七座城市进行巡回展览,参观人次达15万。 眼前的杨春霞一头利落的齐耳短发,谈吐如春风拂面。而她温婉外表下却是一副坚毅的性格。2019年国歌展示馆实现一次“升级”。6个月工期,杨春霞带领着团队昼夜奋战,以馆为家,白天泡在工地、晚上伏在案头。最终,展示馆于当年国庆前夕重新开馆,开放3个月,服务观众就达16.7万人次。如此庞大的接待量,也难怪杨春霞的办公桌上总能看到胖大海、润喉药。但回到展区,她始终是那个脸上洋溢着微笑,讲解热情饱满的杨春霞。她不曾忘记,建馆的初心就是让国歌故事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对我们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事实上,在进入国歌展示馆之前,杨春霞就是一名红色场馆的讲解员。1994年,尚在读大学的她进入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丹东的英华山上,从馆下走到馆区需要走过350个台阶,杨春霞每天的工作就从这350级台阶开始,再以它结束。
杨春霞大学主修文博专业,她知道,博物馆里承载的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是在年均接待数十万人次观众、上千批次讲解中磨砺出的平凡和坚韧。“一定要不断学习,才能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此,她总是最早出现在展区;3万字的讲解词,她花了一周熟记于心;2万平方米的展区里2600多件文物展品,她如数家珍。
2003年,杨春霞举家从辽宁随军来到上海,原本可以选择安置在部队,但她依然选择了挚爱的文博事业,也因此与国歌展示馆结缘。“党的故事我来讲”,她始终记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4月,杨春霞参加“我与劳模面对面”系列直播活动首场直播《传扬国歌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感觉心底有东西在萌发”,她是跟着信仰一起成长的军人儿女
杨春霞大学期间就入了党,是全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党员。她心里知道,信仰的种子其实更早就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杨春霞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可以说,她是听着党的故事长大的。幼年的一次意外,更让她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那年,父母工作在外,她与哥哥留守家中,不料家中失火,房屋尽毁,是部队大院的解放军战士带头冲进火海把他们兄妹俩救出。杨春霞始终记得被救的那个晚上,她与哥哥身上裹着党员群众捐助的棉衣被褥,被临时安置在部队大院党支部。屋里有一面鲜红的党旗,刚刚经历劫难的杨春霞望着它,感觉心底有东西在破土萌发。 这股信仰的力量一直伴随着杨春霞成长,如今更是化作她工作的动力,尤其还是这样一份传扬红色精神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认真精细、孜孜以求,在敬业、乐业中能够成为行家里手”,正是杨春霞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 杨春霞不断思考如何让国歌精神传扬到更远,跨出展示馆,走到更多人的心里。她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红色精神传扬新平台:在去年建党99周年之际,策划红色印记之“红色网课”活动,将红色教育资源辐射全国;又打造“红色展馆云参观”“红色微旅行地图首发”,为观众提供线上沉浸式参观体验。
作为过来人,她清楚地知道红色精神对青少年的鼓舞作用,于是在讲解时格外注意根据孩子的需求“因人施讲”;还带领团队创编《国歌从这里唱响》连环画,使国歌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出杨浦、走向全国的青少年。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品牌项目的“国歌故事进课堂”,更是杨春霞带领团队历时10年专研的成果。国歌故事已经送到新疆、甘肃、四川等全国多地中小学的课堂。
与国歌展示馆一街之隔的市东中学,是“国歌进课堂”最早的受益者。这里有一个暖心快乐的小故事:学校曾有学生成绩不莫过于为理想,又值叛逆期,家长和学校试了多种方法,但收效甚微。杨春霞却出了一个“怪招而奋斗”,建议学生到国歌展示馆当志愿者讲解员。她亲自教授讲解动作、技巧,跟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和建党精神,更以“妈妈”的身份倾听这位同学在青春期的彷徨和困苦。在国歌展示馆担任了两年的志愿者,曾经的“问题”学生变了,脸上笑容多了,性格渐渐开朗,成绩也越来越好,后来被示范性高中录取。提到这件事,杨春霞脸上又露出了春风般的微笑。
杨春霞带孩子们参观国歌展示馆
“最快乐的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她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文物守护人
杨春霞的偶像是“敦煌女儿”樊锦诗,要像樊锦诗一样“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在上海的这十多年,杨浦区的文物就是她的“敦煌”。 杨浦区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也是近代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拥有百年滨江工业文化遗存和众多鲜活的红色革命遗迹。作为杨浦文物的守护人,杨春霞深知文物不可再生,而要让文物活起来,必须要懂业务。业务能力如何提升?她的回答很简单:是靠干出来的。
她也以此鼓励团队中非文博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在杨春霞的理解中,这项工作就像给文物戴上身份证,虽然繁琐但意义重大。当时,田野调查正值七八月份高温时节,杨春霞每天与同济大学师生一起到普查工作第一线,对每一幢文物建筑认真测量、绘制平面图纸。经她脚步丈量的有价值的老建筑有400多幢。最终,用了5年时间,杨春霞和普查队员全面厘清了杨浦区的文物家底。杨春霞常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遇上全国文物普查对她而言是幸事,而非苦事。 身边的同事曾打趣杨春霞是“消防员”,哪里有文物建筑的紧急事件,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一次凌晨,许昌路一处老式民宅起火,消息传到杨春霞那里,她当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从文物保护方面做善后处理。因为那场火情,杨春霞整夜睡不着,脑海里都是那些在老旧小区里的文物保护点。她的使命感又来了,一有时间就去老小区实地查勘,却发现电线私拉乱接、电线老化破损问题严重。经数年精心调研,杨春霞推进杨浦区近千户老旧住宅型文物建筑安装了故障电弧探测装置,被称为值得在全市推广的“杨浦模式”。 多年来,杨春霞参与和推进了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旧上海市图书馆、陈望道旧居、旧上海市政府大楼、叶家花园、圣心医院等各级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工作;推动杨树浦水厂、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林立的杨浦滨江,是杨浦区“三个百年”中“百年工业”历史的见证。杨春霞与工作团队连续加班加点一个多月,收集、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进一步挖掘杨浦区多个工业“第一”史料,反复打磨文稿,形成了2万余字的创建申请书。最终,杨浦区“生活秀带”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的首批6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区域。 杨春霞常说:“做文物工作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才是应有的状态。”胸佩党徽无惧风雨,正是杨春霞以自身行动为新时代基层党员描绘的画像。
作者:刘力源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