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觉醒年代》,让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的“三陈”故事广为人知。不少年轻人还专程前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其敬献鲜花。走上讲台,陈独秀孙女陈长璞却说:“我要讲一讲大家不知道的事。”
在今天举行的2021“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沪上党史专家、青年学者以及早期革命者后代,通过多元角度讲述建党历程中的事件与人物,揭示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的“密码”。论坛地点特意选在上海科学会堂,与老渔阳里隔街相望。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光辉足迹。“正因为有了他们在悬崖之上凝视深渊,才撑起了后来人共同仰望的黎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深有感触地说。
忆及先辈往事,受到“精神感召”
“祖父的目光总是炯炯有神,看书时一目十行,后来写了许多文章,也是料想之内。”陈长璞至今对陈独秀之事印象深刻。每次与人谈及他的往事,她都会觉得仿佛又受到“精神感召”。
1932年,刘海粟归国后听闻陈独秀被捕,并被关押在南京第一监狱。与陈独秀相识于多年的他,第一时间就前往探访身陷牢狱的陈独秀。临别时,刘海粟取出备好的笔墨、宣纸,邀请陈独秀题字留念。陈独秀不假思索,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幅对联被刘海粟视若珍宝,如今就珍藏在上海。陈长璞回想祖父一生走过的艰险困苦,感慨万千。“正是像祖父一样的革命先辈不顾身家性命,艰难探索中国民主、科学、富强的道路,才有我们的今天。”
国福路51号,陈望道旧居。推开黑漆大门,陈望道在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浮雕陈列于此。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与父母居住于此的画面。上世纪50年代,在学校安排下,这里成了陈望道一家的落脚地。没成想,这一住就是21年。修葺一新后,这里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已有超6万余人次前来参观。
在这座展示馆里提供讲解服务的,是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谈思嘉,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讲师、“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在论坛现场,他讲述了陈望道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师生居住在校外。由于复旦校园被邯郸路一分为二,因此师生上课往往要从公共道路穿行。作为通至五角场的重要道路,邯郸路上有不少卡车,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为此,他亲自跑到城建部门,建议“国权路由北向南走,国顺路由南向北走”。单向通行的方式可大幅减少车流、降低通行危险。这样的交通方式一直被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们作为复旦学子,感受到的陈望道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谈思嘉说。
缘何选择上海,一路追寻红色足迹
回顾党的历史,无数重大会议选址上海,诸多红色人物在此开展革命。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马婉深入剖析了这一必然的历史选择。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恰好处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之间。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另一方面,借由发达的港口体系,也可辐射至内陆。各方考量下,上海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区域。
红色人物汇聚,就意味着这里拥有最丰富的红色资源。然而,想要从茫茫影像资料中寻到革命先辈的足迹有多难?十年如一日坚持寻档的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深知个中艰辛。
上世纪20年代,许多影像资料在战火中损毁。彼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地下斗争时期,缺少拍摄影像的条件。在专家学者建议下,汪珉将目光锁定海外。辗转各国后,俄罗斯进入了视野之中。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一批重要人物,以往都只留存极少照片。但他们之中大多数都到过彼时的苏联参加过共产国际的会议。以此为线索,上海音像资料馆开始了漫长的“地毯式”搜索。
幸运的是,通过比对文献资料、照片,以及经党史专家与部分后人辨认后,他们最终确认了一批珍贵影像资料,包括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等。这批资料一经公布便引发热议,有专家评价,“它为中共党史研究填补了影像档案上的空白”。
红色遗址、红色旧址周边历史街区也成为团队搜寻重点。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受限,留存的影像资料大多时长很短,还没有声音。为精准确认区域,工作人员只好一帧帧比对地标建筑、商号标记等,试图从历史碎片中还原红色过往。
“这些红色影像资料的收集,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全新材料,也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教育资源。”汪珉说。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