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徐汇区“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第4期课堂,在文化厚重的汇展示厅生动开讲。
本期课堂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入手,通过“冒热气”的实践案例,探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助力徐汇“邻里汇工程”的过程中,如何建设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区品格,全面提升城区软实力。
“船文化+志愿服务”,带动了能量的“大聚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江南新村里,集聚了几代造船人及其家属。基于这种深厚的共同情感和文化脉络,江南新村以“江南匠心舫”志愿服务组织为载体,以“船文化”为桥梁纽带,发动居民参与文明实践。通过融通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建立多方议事协商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践,引导居民参与加装电梯、美丽家园建设等,形成善治的力量。在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充分讨论、表达需求、共同决策,尊重人的创造、关照人的生活,以人为本,助力打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彰显城区软实力的生活体验。
“当你走过这条街,你也可能会是下一位文明实践参与者。”凌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梅陇路志愿服务一条街,致力于挖掘志愿者骨干,激活志愿服务团队,投身特色文明实践街区建设。目前,这条街上已有28家商户,自愿投身文明实践,在门前挂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的牌子。以“民呼我应”的点单式志愿服务,暖人心、聚民意,在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中润泽无数的人们。
“小老人”关爱“大社区”,唤起更多力量搭建“连心桥”。天平街道“宝怡乐”志愿者团队,活跃在梧桐深处的衡复历史风貌区,是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成员平均年龄约65岁,最大的83岁,他们以友爱和睦、温暖良善、利他奉献等优秀品质,营造了亲善包容的社区环境,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活力。
“宝怡乐”团队所在的太原居民区,是典型的上海老城区,老旧房屋多、老年人多、外来租户多,志愿者们用数十年的温暖守候,做调解邻里纠纷的“老娘舅”,为社区老人、环卫工人、社区民警等爱心“加餐”数十年,以精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推动“陌邻”变成“睦邻”,打造人人拥有归属感的美好社区。
讲好城市故事并不仅仅意在传播信息,更在于让更多人认同并参与进来。为构建和谐宜居生活社区,长桥街道发起了居民讲述人生历程、分享人生经验、弘扬正能量的“百姓话百姓”演讲点评会。以点评会为契机,长桥街道建立能人库,形成社区能人培育机制,以能人为抓手和链接点,创新“桥式治理”模式,有效激活市民参与文明实践、社区治理的热情,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目前,已培育126名演讲达人,发掘18名社区领袖能人,精心去“讲”,用心去“做”,让人与人美美与共,激发市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唐有财表示,城市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强起来、活起来,就是要善于把无形要素转化为有形力量,要用“文明”宣传群众、凝聚群众,要用“实践”教育群众、引领群众,要用“志愿”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要用“服务”关心群众、温暖群众,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团队的力量、阵地的力量、平台的力量,回应人的体验、尊重人的创造、彰显人的价值,使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感召人、激发人、凝聚人。
据悉,这一特别的课堂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地区办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
“实践汇”第一季重点聚焦提升群众参与度、助推社会治理、强化理论宣传、建设志愿服务队伍、设计文明实践项目、有效整合资源等6大议题,通过总结徐汇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的25个特色案例,汇聚新理论、新实践、新思考、新方案,进一步探索文明实践的“落地机制”,助推基层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人员实操能力,增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合效能,培育一批文明实践的积极行动者,让文明实践在徐汇活起来、亮起来、实起来。
作者:顾一琼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