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对于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想象。
首先,中共一大的召开具有起源性。什么叫起源?就是从无到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无到有开启新篇章,即从一大开始。
其次,在于其唯一性。党的活动地有很多很多,诞生地只有一个,这就是唯一性。
第三,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上海现有612处红色地标,从某种程度上要探究他们的源头和汇聚点,就是中共一大会址。
特别是当下,当我们探究中共一大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间的关联,就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既是政治组织的创新,更是改造中国的思想创新,是彼时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影响最大的创新。这一创新之所以发生在上海,与融在上海城市血脉中一以贯之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为宗旨、在共产国际直接帮助与支持下创立的、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全国性革命政党,其创立与活动,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六个相关系统的支撑——即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以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联系国际与国内重要城市的水陆交通系统;发达的邮政通讯系统;具有现代政党社团活动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维持政党社团正常活动的安全系数。
以上六个系统,即思想传播系统、社会基础、交通系统、邮政通讯、组织系统、安全系数,归结到底,都与上海城市集聚性与特殊性有关。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叠加在一起,就使得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版图上,色泽特别,无可比拟,而又极其重要。
特别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正是由于这么开放的文化氛围,上海才能聚集那么多进步文化人才,出版那么多宣传共产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的书刊与文艺作品。从建党初期的《新青年》《共产党》,中共早期创办的日报《热血日报》《红旗日报》,顶着白色恐怖面世的《前哨》,宣传抗日救亡的《大众生活》,到解放前夕出版的《新少年报》《文萃》,从马恩原著译本到进步读物《大众哲学》《西行漫记》《鲁迅全集》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国际歌》翻译、《大刀进行曲》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无一不体现着一种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
近代的上海,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方面的需求,或者说较当时中国其他城市更能满足这些需求。也因此在当时就实现了高度开放、充满活力。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五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陈独秀(安徽)、李汉俊(湖北)、俞秀松(浙江)、施存统(浙江)、陈公培(湖南)。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上海参会的两位代表,李达是湖南人,李汉俊是湖北人,他们在上海生活都还不满三年。
可以说,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红色地标,在此后的百年历史征程中,不断“繁衍茂盛”,影响、感召起一代又一代人。并在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奋斗拼搏的伟大实践中,最终凝铸起一座城市动人而可贵的城市精神。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