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日)起,新修订的“未保法”将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未成年人“六大保护”体系。社会保护,紧随在家庭、学校之后,成为第三大保护体系。在实践中,社会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护航?
“六一”前夕,上海市青云中学八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班会课。上午8点15分,上课铃响起。一位穿着黑色T恤的年轻人缓缓走上讲台,衣服上还印着化学元素。这位年轻人名叫陈航,来自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专门研究法医毒物学。
或许普通人对该研究院并不了解。其实,这个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直属的司局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司法部为其赋予的职能是——“承担司法鉴定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疑难案件的背后,都有该研究院的司法鉴定力量深度参与。
为何一所国家级专业研究院要走出实验室、走进中学课堂?其实,这是该研究院正在实施的一项公益科普项目,还入围了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根据安排,该研究院将举办线下讲堂、讲座,同时还将制作5堂视频课程,每堂20分钟,以供教师作为课堂教材。
对现场不少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并不鲜见。不过,这堂专为青云中学八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新型毒品教育课依旧有些不同。课堂上的宣教视频专门从B站上撷取,这是许多中学生打开频次最高的网站之一。对于新型毒品的宣讲,陈航没有仅停留于图文,而是与学生们进行了许多互动小游戏。隔着证物袋触摸,让学生们既新鲜,又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堂课不仅仅是科普教育,更是一次生命教育,”青云中学校长沈洁被课堂上的那些案例深深触动着。她说,陈航所列举的都是他亲自参与的大案、要案,那些案件中的主人公与课堂上的学生年龄相仿,因此格外能引发在场学生们的共情。
16岁的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他们既想与同伴间友好交往,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又尚未完全建立。若是在此时一不小心行差踏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在陈航列举的一个案件中,就有一群中学生因误食放在蛋糕中的“快乐粉”(新型毒品的其中一种),而造成影响其整个人生的负面影响。
在陈航看来,国家级实验室输送课程进中学,其目的不仅在于科普教育,更是为广大学生们提供了重要的职业选择。在北京,一些政法单位与知名高中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部分学生由此树立起了职业信仰。陈航期待,通过这堂特殊的科普公益课,能为更多孩子植下科学信仰的种子。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