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办事难、停车难、充电难、快递收发难……这些都市生活中常见的烦心事,上海将全力通过数字化方式解决。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昨天在参加2021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对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动向作了“剧透”:在数字生活领域,上海将聚焦高品质,建设12个场景、20个示范标杆,为市民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生活。同时,一批可见、可感的生活数字化场景正逐渐出现在浦江两岸,值得市民前往“打卡”体验。
三大领域、“40+”场景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今年元旦后,上海发布相关文件,在全国率先打响数字化转型“发令枪”,明确数字化转型包括经济、生活、治理等三大领域。而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刚刚举行现场会,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
吴金城表示,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实际上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新供给、新动能,生活数字化转型是新需求、新体验,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新环境、新能力。而从根本上说,市民遭遇的烦心事就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努力方向。
目前,围绕这三大领域,上海正在抓紧研究制订各自的三年行动方案。吴金城透露,总体上,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40多个应用场景。其中,经济数字化转型,重在“高质量”,将对制造、商务、金融、科技、航运、农业等实施“一业一方案”。生活数字化转型,重在“高品质”,将围绕“基本民生、治理民生、底线民生”三方面,实施一批以提高市民感受度为目标的项目。治理数字化,重在“高效能”,核心是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实现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有机衔接、整体提升。
让资源精准触达每位市民
对市民来说,生活数字化领域最具感受度和获得感;对企业而言,生活数字化也最能激发创新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吴金城说,根据正在制定的三年行动方案,上海的生活数字化转型,重点可归纳为“一花”“一码”“一平台”“一家园”。
“一花”就是以“数据”为核心,将生活数字化转型总体架构寓意为一朵盛开的白玉兰。“一码”就是市民非常熟悉的“随申码”,上海将加强它与各类民生服务的衔接融合,以“码”为入口,构建从出生到养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生活服务体系。“一平台”就是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将其打造为生活数字化的功能性平台。
对于“一家园”即“数字家园”,吴金城作了重点介绍。他表示,“数字家园”是“智慧社区”的升级版,上海今年将发布相关的建设导引,打造12类数字社区生活场景,在全市建设20个示范标杆,让各类政企资源融合汇聚,精准触达每一位市民。
具体来说,上海将布设一批“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新建5500组“智能快件箱”,试点“无人快递车”,以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在全市新增1万个充电桩,并在小区推广预约停车,使出行更无忧。
此外,上海还将围绕市民的医、教、养,及跨越数字鸿沟等“急难愁盼”的需求,在社区落地数字化应用。
一系列标杆体验将在全市落地
极具“未来感”的生活数字化场景并不遥远。目前,全市正在加紧建设一批标杆和示范点,市民很快就可以打卡体验。
吴金城以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为例表示,围绕安全、宜居、康养、生活等需求,该街道推出10类应用场景、30个项目,包括党建统领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包括“实惠圈”“活动圈”“办事圈”等模块的“线上虚拟社区”等,将服务从家门口进一步延伸到屏幕前。
嘉定区正在全域推动无人出租车试点,市民已可以预约体验。同时,“智慧车列”项目也在测试,好比将地铁“搬”上公路,可以让数十辆汽车通过互联网“软连接”形成一个高速、有序运行的队列,为乘客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点到点”出行服务。
吴金城表示,7月在沪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围绕无人驾驶、智慧商业等,在浦东世博、徐汇滨江等地提供数字新生活体验,总展览面积达4.2万平方米。大会期间,上海还将打造“数字人民币24小时”应用场景,让市民全面体验这种兼具安全与便捷的数字化支付新方式。
作者:文汇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