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月刊》和《探索与争鸣》分别位列“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全文转载量全国第1名和第3名。两份学术刊物得到全国社科界的充分肯定,得益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近年来的跨界、破圈和融合实践。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殷殷希望。5年前的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布局谋篇。5年来,上海社会科学界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跨界做研究:“五路大军”联合攻关
在上海,有一批人被誉为“五路大军”,他们是分布在各大高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企事业单位研究部门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五路大军”被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功地凝聚成一个“集团军”,他们勇立时代潮头,下硬功夫,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责,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上海力量”。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要求上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这为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这一治国理政思想的城市篇章,上海社科界“五路大军”行动起来,从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深化“人民城市”研究,探寻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前沿理论研究,为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坚实有力的学术支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说,“这离不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视角,需要社科界联合起来交叉融合,集体攻关。”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扎根现实,打破界限,联合攻关,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气派、上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然成为上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说:“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起点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国发展的成功实践不断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和规律性认识层面,发挥社科界专家学者在科学决策中的智囊团作用,发挥社科工作者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引擎作用,我们责无旁贷。”
破圈做智库:“小机关”构筑“大网络”
4月27日上午,上海社联一间会议室内,来自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围坐一堂,就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之路展开热烈讨论。这是上海社联每周一次的智库沙龙,精心遴选讨论主题,邀请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主体和专家学者、媒体人等共同参与。这样的智库沙龙已坚持举办两年多,破圈做智库,突破了单位束缚和专业界限,打开了思路,结出了成果。
“智库建设必须破圈,倾听各种声音和观点,才能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权衡介绍,作为党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联致力于打造枢纽型的智库组织和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连接决策部门与社科专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构筑一系列智库交流平台,形成“小机关、大网络”“小聚集、大辐射”的开放格局,广泛集聚社科界的思想智慧,研究并回答事关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为深入研究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内涵意义、战略定位、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2020年伊始,上海社联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发布新片区“五个重要”系列研究课题,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共收到课题申请80余项,经资深专家和实务部门评审,最终确定由知名智库专家领衔的近20个研究团队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把决策层的政策需求、问题导向与智库专家专业背景紧紧结合,确保公共政策“供需对接”。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注重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上海社联近年来开展了上海“十四五”规划、“四史”学习教育、“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等研讨,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为激发地方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定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融合做平台:以社科普及提升功能
社联如何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有更大作为?突出“联”优势,提升“合”功能,上海社联以社科普及为抓手,会聚“五路大军”,团结各界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构建协作网络,培育科普品牌,拓展传播阵地,推出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普产品。
上海社联主办的东方讲坛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已举办各类讲座25200余场。2002年创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已连续举办19届,向市民推出3000余场特色鲜明的社科普及活动,成为重要的具有社科特色的文化节庆。
“为什么是上海?”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制作的12集短视频,以建党百年为时间基线,从治理“大上海”的基层实践等视角切入,回答历史之问。
以《社科专家带你读懂十九大》为代表的理论短视频,大专家讲家常话,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平常百姓家”,让新思想走进网络、引领网络。
“要按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所要求的,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做积极有为的中国精神塑造者,中国故事讲授者,中国经验提炼者,中国理论传播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说。5年来,上海社联着力探索话语体系建设,推出近50种80余卷体现中国气派、上海特色的学术话语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中国特色与上海特点并重、服务地方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并重、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并重,推动了学术原创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自创刊起我们就坚持把‘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介绍,通过构建期刊、论坛、新媒体、丛书、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五位一体”的现代学术媒体发展新格局,《探索与争鸣》迅速成长为辐射全国的学术名刊,支持和引导更多青年学人做大时代的“捕风者”。
记者了解到,上海社联积极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学术社团建设中注重向中青年学者倾斜,为社科新锐脱颖而出创造更好平台,社联所属180多家学会中,大多数学会都搭建了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力,我们希望努力在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作出更大贡献。”权衡说。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