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在全球近200个主要创新城市或都市圈中排名第九。摄影 范家乐
根据昨天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1》,在全球近200个主要创新城市或都市圈中,上海排名第九,首次进入前十。这反映出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等“五力”持续增强。
这份由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编制的报告,自2018年以来连续发布,受到广泛关注。过去四年,上海排名始终稳步向前,一共上升了9个位次,一方面体现出科创中心建设的成效,同时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国内有力的防控和复工复产,也使得上海等城市创新环境指标得到额外加分。
京沪领衔,“中国代表团”出彩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以全球近200个主要创新城市为对象,借助由23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相关城市进行排名,并对每个子项的前20位城市作简述,以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根据《报告》,纽约—纽瓦克、旧金山—圣何塞、伦敦位居全球前三,前十名依次还包括东京、巴黎、北京、波士顿、洛杉矶—圣安娜—阿纳海姆、上海、芝加哥。其中,上海排名较去年的第12位提升3位;北京则较去年提升1位。
今年入围《报告》前100位的城市中,中国有14个城市入围“百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24个,超过排名第三、第四的德国和英国之和。除了领衔的京沪之外,今年位居前20位的还有深圳和香港。此外,和去年相比,除香港之外,其余中国城市的排名均有提升,其中有7座城市提升了超过10个位次,西安、天津、重庆、合肥等均在今年首次入围“百强”。
根据《报告》,过去四年,在高被引论文、世界知名大学、大科学设施等10多个指标中,上海排名进步显著。
四个维度,上海均有不俗表现
评估科创中心,《报告》主要从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等四个维度出发,设计指标体系。在入围“百强”的中国城市中,北京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等三个领域表现突出;上海则在创新环境方面领先。
基础研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根据《报告》,纽约—纽瓦克在今年超过巴黎位列第二,伦敦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北京保持第六,上海四年来共攀升11位,挺进到第九。拥有排名前20强城市最多的国家:美国有6个,中国有3个,日本、澳大利亚各2个。
产业技术创新也是评价科创中心的重要指标。今年前20的城市中,亚洲占8席,欧、美各6席。其中,东京、旧金山—圣何塞、纽约—纽瓦克、巴黎连续四年位居前四。上海居第11位。
创新经济方面,前20强中美国城市有6席,包括得分遥遥领先的纽约—纽瓦克和旧金山—圣何塞;北京、上海、深圳全部跻身全球前十,分居第四、第七和第八位。
多元、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是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特征。今年,上海在该领域的排名较去年大幅上升82位,达到第29位。北京排名第87位,也较去年上升25位。
战疫成果,带动国内城市拿分
去年全球深受疫情影响,人员往来受限,科创交流降温,发展动力不足。在此大背景下,《报告》发现,中国良好的防疫表现为城市排名提升带来了助益,相形之下,美国疫情的暴发性流行,则拖累了当地城市的表现。比如,疫情使得全球城市均在不同程度上限航、停航,“商务便利性”排名前20的城市,其航线总量和星级酒店数量平均下降26%和30%。不过,由于中国城市的降幅显著小于欧美,今年在“商务便利性”方面,上海一举排名全球第四,北京排在第八。
为了评价城市繁荣度,《报告》引入“夜间灯光平均亮度”这一指标。今年的评估发现,在深圳和上海,夜间灯光亮度绝对值的降幅显著小于国外城市,使得两地在该子项上的排名,较去年分别上升15位和5位。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国内疫情防控有效、经济有序恢复的状况。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在线平台上的职位供给,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受疫情影响,2020年北美和欧洲城市的职位供给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得益于防控,上海与深圳、广州,在职位供给数量方面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较前一年大增约一倍。由此,上海人才需求的排名,也从去年的第九前进到第五。
此外,中国科学家对全球抗疫的支持,也推升了国内城市的创新表现。去年全球被引用最多的10篇论文全都与新冠有关,其中9篇有中国学者参与。总体上,高被引SCI论文这一指标中,京沪全都进入全球前五。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