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南路575号石库门,经过修缮整饬而新近开放的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串联起与它比邻而居的两处红色历史遗址——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
日前,这两幢旧式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外立面的修缮基本完成,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修缮、打磨,将于今年6月完成修缮布展,对外开放。
现有各类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纪念设施140余处的黄浦区,正将街区红色资源连点成线。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圆心,叠加资源,丰富红色圈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历史:1920年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修缮工地上,随意拉一位老师傅,都说修这儿光荣,“不得了”。
1920年,位于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又新印刷所旧址,《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印刷出版。共产党人信仰的星星之火也由此点燃。
又新印刷所,寓意《大学》里的“日日新,又日新”。1920年8月,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1000册。这本书比如今的32开本略小,封面主体为红色印刷的马克思半身坐像,但由于肖像上面的封面标题有错印,于当年9月再版,封面改为蓝色印刷,再印1000册,依然售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后不到一年,中共一大在距离成裕里不远处的望志路(今兴业路)石库门里召开。
在又新印刷所的东北向,相距几步之遥,就是开设于1926年的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周恩来、瞿秋白等曾来校授课。1927年2月,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党校提前结束,随即成了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机关和联络处。
黄浦区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汪晓涌介绍,又新印刷所旧址象征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则是党的理论教育基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旧址是最生动、最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
平移:老建筑车载平移,更要精巧落点
去年,这两幢保护性老建筑启动修缮,并于10月完成平移。尽管平移前后距离不足200米,却筹划设计了一年多时间,对技术要求颇高。
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结构松散,稍微晃动就怕“散了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面最要紧的步骤,就是把建筑“做成一个可以拖动的盒子”。通过H型槽钢穿墙过,从内到外牢牢固定住每一面墙,让建筑本体成为一个异常牢固的整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建筑,施工方经过精细测量、模拟、比对,最终将钻孔的直径规定在2厘米左右,“修补后肉眼看不出来”。
平移的难点也在“一起一落”之间——一幢庞大的建筑,却要精巧地落点于适当的空间内,距离前面的石库门老屋不过1.5米、距离后面老屋只有1米。
通过车载平移,老建筑带着百年前铸就它的所有砖头瓦块,以及厚重的历史,被整体平移到了现有位置。
修缮:精雕细琢中也加入现代手法
“修缮功夫含糊不得。”修缮项目技术人员林竹说。仅以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的外立面水刷石墙面为例,修缮的第一步,就要对现有保留下来的各式装饰构件拍照、现场测量、画样,待初步清洗过后,水刷石尽显,这时就能对原水刷石墙面的石子品种、粒径、比例及色彩进行采样分析,以便修补一些破损严重的边缘部位。
又新印刷所旧址更需要“强健筋骨”。平移后,原本的内墙成了外墙,难免“弱不禁风”。于是,木构件要加固加密,还要恢复两边的山墙,但这一切,都要在“原有形制、工艺、材质不能改变”的基础上完成。
“上海人念石库门,也叫‘石箍门’,贵在门楣。”林竹介绍。因此整个“石库门”原封不动被搬来,仅在裂缝部位进行补缺修复。
精雕细琢中也加入了现代手法。针对“砖木结构容易受潮”,就在老建筑墙体与新基础之间用混凝土浇筑了隔潮层。
未来,这两处红色旧址将尽快完成内部打磨开始布展,讲述曾在此发生的那些红色故事。
作者:王宛艺
图片:袁婧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