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本报今起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就是为了追忆百年历史,重温伟大梦想,不忘来时路,更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优良传统、精神养分,振奋精气神,奋进前行路。
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勇敢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需要我们走进历史深处、走进人民心间、走进思想高地、走进奋斗一线,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齐声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大力营造举国共庆百年华诞、齐心协力开创新局的浓厚氛围。
上海,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在建党百年历程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本报记者通过扎实采写阐释好建党精神,全面展示上海在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重要贡献;在中央及市委领导下坚守使命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当代实践;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积极探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预期更稳、信心更强、干劲更足,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南昌路100弄2号,距离渔阳里6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直线距离118步;距离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858步;距离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808步;距离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旧址约1000步……
中国近代历史上,南昌路100弄2号有一个更亲切的称呼:老渔阳里2号。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这里成立。那些此后遍布整个上海滩的红色足迹,几乎也都由这里起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也是第一个中共中央局机关办公地。
星火初燃之地,信仰之路由此启航。
今天,经过历时两年多的保护性修缮、史料发掘和展陈布设,革命先辈、百年大党“星火初燃”的历史由此从史料、记忆中走出,以生动面貌还原于人们眼前,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星火初燃之地,让我们铭记创业历史、奋斗精神,更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走向更远的未来。
星火初燃:在建党过程中发挥了组织发起和联络中心的作用
1920年4月,陈独秀住进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入。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诞生于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彼时,伴随着中国先进分子思想大解放,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新青年》也逐步从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武装的先导,指引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产生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会议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文件。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党组织,它在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发挥了组织发起和联络中心的重要作用,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作为书记的陈独秀决定把《新青年》作为组织的宣传阵地。
1920年9月1日的第八卷第一号,《新青年》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理论刊物。
这一点从第八卷第一号新封面可一探究竟:“画着地球和一东一西紧握着的手。”茅盾曾为此注解:“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毛泽东在1945年发表过这样一段话:“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随着《新青年》影响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不断发芽,越来越多青年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之下,共产国际也派代表来中国帮助指导建党。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建立后,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0年8月到1921年春,先后在武汉、北京、长沙、广州、济南等城市及旅日、旅法华人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共产国际推动下,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联络筹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两年间(1921-1922年),老渔阳里2号成为中共中央局办公地,担负起了中国革命早期领导中心的使命。
时时擦亮:沉浸体验,联结历史开创未来
自2018年6月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启动,其间共置换搬离了居住在内的4户居民,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对旧址开展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并于去年7月1日向公众开放。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砖墙及天井空间等,重焕新颜的不只是物理空间,展陈内容也不断优化调整。据介绍,目前整个展陈分为“思想启蒙——《新青年》杂志办刊地”“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星星之火——中共中央局办公地”三大部分。“展陈内容以历史线索为主,以三个‘地’的脉络进行梳理呈现。”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介绍,去年8月,这里由“《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正是为了凸显其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下,传播方式的创新让这段赓续了百年的红色记忆不断被擦亮,翻开新篇章,焕发新朝气。展馆内,除史料展陈外,还加入了多维视频、艺术展品、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新方式,使得旧址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更加立体化、沉浸式的方式呈现,让参观者入脑入心。
在旧址展馆二楼,有一块互动式屏幕,可以录入参观者的影像,并通过“现实生成”手法,将即刻的参观者影像融入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每一个普通观众,不仅是参观者,更将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在旧址门口的文物铭牌上,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在移动端浏览旧址内部的图文音频、720度全景VR和红色文物线路。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也能手持“红色护照”参观场馆,参与互动答题,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调查、微研究。
赓续传承:“我愿追随这火光,照亮绚烂的青春年华”
回望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历史,就是回望我们党最早走过的路,从中看到一代仁人志士和早期共产党人以无畏的勇气穿透沉沉黑暗,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智慧的目光拨开层层迷雾,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点燃中国革命的火种。我们要铭记这段创业历史,守护这种奋斗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走向更远的未来。
馆内的电子留言板上,那些来自参观者直抒胸臆的字句铿锵有力:
“在石库门的青瓦白墙下,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逐梦精神,比火更热烈,比光更闪耀,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明珠。”
“寻先辈足迹,温理想信仰,扬青春热望,筑家国安康。”
“渔阳里是一团火,是一道光,我愿追随这火光,照亮我最绚烂的青春年华。”
对历史最好的敬意和传承,就是不断赓续传承这片星火,更将暖意播种在人民心间。
旧址所属的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汇聚起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区运行、群众智慧的综合力量,做实基层治理,丰厚新时代的获得感——紧挨着旧址,全新打造的“初心会客厅”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已嵌入周边群众生活。这里成了居民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开展小区事务自我协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平台,通过一次次跨界的共商共议、解决难题,大大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