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啦!”2020年11月,消息传来,漕泾镇水库村村民个个兴高采烈。至此,金山区漕泾镇已有水库、护塘两个村获此殊荣,除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文明镇外,另有28个村和单位分别获得市、区文明单位(小区)称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近年来,漕泾镇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在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不断刷新水平的同时,不断做好阵地、内容、载体“三融合”,推动文明实践“上通天线、下接地气”,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指数;以镇党委书记任总队长的23支计3388人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实践规模活动100余次,为助推乡村振兴、战胜疫情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阵地融合,新天地更广阔
漕泾镇立足村民小组,致力建设村民家门口的文明实践阵地。他们瞄准近几年涌现的“党群服务站、点”和“15分钟学习圈”点,主动“攀亲”融合,不仅使文明实践增加“党建味道”,更有了稳固的阵地。现在全镇已建成文明实践站点96个,其中71%建在村民的家宅中。平时开展活动,村头宅后一声招呼便集合起来,听镇村派送的形势任务宣传、法律知识宣讲、健康养生讲座和文艺宣传等,村民们都乐意参加,高达八九成是这里的常客。
在前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的护塘村,除了“党建”与“文建”的活动同居一屋外,还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建公园、好人园、修身公园、护塘学堂、“四史”宣教点、百姓大舞台、体育馆、文化长廊、美丽一条埭、绿色小屋、老年人之家等12个点位,涵盖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和内容。“有了这些新的阵地,村民可以凭爱好和兴趣选择性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天地更广阔了”,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沈银欢如是说。
内容融合,主旋律更响亮
漕泾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文明实践的头等位置,并善于把每阶段的中心内容融合起来,为文明实践接通“天线”。例如在开展环境治理时,镇党委吹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冲锋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涌现了拆违“公开墙”、河道整治先锋队、垃圾分类宣讲团,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很快突破环境治理“顽症”,一跃走在全区前茅,成为推广的经验之一。
今年春天,抗击新冠肺炎成为全国的特殊任务。镇党委号召全镇党员干部站在抗疫第一线,并把精神文明实践放在风口浪尖进行淬炼。于是一支支防疫志愿者队伍或坚守在道口防护一线,或活跃在村头和街坊的防控前沿。漕泾绿地是全镇居家观察人员最多的社区,期间无一人违规违约。一位湖北籍观察人员说:“这14天确实漫长难熬,是社区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支撑着我,让我终身难忘”。
漕泾镇将“五化”活动与“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主题融合起来,使文明实践接上“地气”。例如“红文化”活动在老年活动室、宅基头开展“嗄讪胡、评评理”道德巡讲,使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越辨越清;“孝文化”主要选树典型评出“孝星”78人,弘扬孝亲敬老的风气;“家文化”从引新风进楼宇入家庭入手,创评文明楼组333楼次计3309个户,94.3%农户挂上“美丽宅基”牌子;“廉文化”通过建造廉政主题公园、编印清风简报、创作廉政名人文艺作品进行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教育。
文明实践勇于向短板挑战。镇领导参加治理“脏乱差”,机关企事业干部和居民志愿者一道,守卫着各个角落,成为撤不走的城镇美容师。还敢于向旧风俗旧习惯宣战,联合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发出倡导破旧俗立新风倡议书,涌现了一批丧事简办移风易俗的正能量典型。沙积村一处私建30年的“庙堂”,在精神文明之风吹拂下,11月上旬,弥漫的香火终于熄灭,占地1000多平方米“庙堂”,拆除后复耕为良田。
作者:汤妙兴 薄小波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