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多月前,人们就有共识:2020年之于上海,是一个“一定要快”的年份——“十三五”要收官、“五个中心”要“交账”、稳增长至关重要,这座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已感受到“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
9个多月后,经历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停摆、重启、复苏,我们对于这个“快”字当有更深的体会。
2020年仅剩不到3个月,这80来天要为“十三五”收官,也要为“十四五”谋篇,要力求最大程度“抢回被疫情耽误的时间”,原先已有的“快”的要求,无疑需要再提速。
当然,上海追求的速度,从来不是为速度而速度。一味求快并非这座城市的基因。数十年来留下深刻印记的,除了常为世界击节赞叹的飞速变化,更有背后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战略判断。很多人评价上海的做事风格相对稳健、“务实而不张扬”,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都称得上是融入城市根脉的一种文化基因。
眼下这个特殊的时候,无疑仍然需要这样一种稳扎稳打的定力。举凡大事,“谋定而动”,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是历史一再积淀的经验。
但同时,“谋定而动”,既有“定”的一面,也有“动”的一面,不能“慢动”,更不能“不动”——在这个“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时刻,更要强调的,是“谋定而快动”。
“谋定而快动”,绝不是淡化“谋定”,更不是不要“谋定”。恰恰相反,对于长远着眼的视野与格局,只会有更高要求。“十四五”规划编制正在紧张开展,这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非同寻常,对今后中长时期的影响也非同寻常。
着手编制规划,相当程度上需要“跳开五年看五年”,需要基于中长期的战略布局,从更长远的未来出发反观当下。
上海近来着力谋划新城建设、探讨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等,很多就是基于长远开展的前瞻思考。相当一部分问题未必马上有确切答案,但若不在当下展开思考,就可能在未来丧失主动。
另一方面,具体问题“谋定”之后,实施就要有“快动”的效率——只要框架既定、时机成熟,就需要迅即行动;一些大方向已经明确,具体措施尚待完善细化的,也不应一概等闲观之,完全可以边实践、边摸索、边优化、边升级,以期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空耗,最大程度抢占先机、提升效能。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思考不会有未来,仅思考不行动同样没有未来,甚至会失去当下。能否把握好这对“定”与“动”的辩证法,近则影响项目落地、经济走势,远则事关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抗压力和持久驱动力。
今年年初的第一场全市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就曾经表示,“行动快,效率高,就会掌握主动权,不然就没机会”——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曾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特殊时期,展现出只争朝夕、快马加鞭的特殊劲头。今年,当我们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时候,这是尤需加以继承发扬的特殊传统。
而整座城市协同高效的“快动”,自然也需要优质的环境支撑。一年多前人们就赞叹“特斯拉速度”创造的奇迹,并期望其成为惠泽更多方面的“上海速度”。个中秘诀,除了拼劲、闯劲,更有制度创新、简政放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巧劲。
到了2020年的最后关头,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的城市,应当更善于拿捏这样的巧劲。而对于具体事务推进,尤其是上级部门、领导干部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场景中,需要始终把握的,就是那两句话——敢于踩油门,而不是一味踩刹车;积极设路标,而不是拼命设路障。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