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宝山区获悉,明天(9月3日),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将推出全新的主题展《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战历史过程的主题展览,将以“呐喊”“炼狱”“硬土”“堡垒”“怒吼”“同盟”“凯歌”为题,通过1690件珍贵文物真实再现上海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与光辉记忆,讲述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近日,记者前往正在布展“冲刺”阶段的《艰苦卓绝》主题展,并挑选了展陈中的十大亮点,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起来!战!”艺术浮雕展项
首次利用建筑墙体剥落效果作为浮雕艺术创作的载体,运用建筑砖墙、水泥抹灰面、涂料装饰面等多层次间的材质及色泽肌理的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更质朴的画面和极具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淞沪抗战”沉浸式4D体验展项
首次将4D概念引入纪念馆展陈设计,将听觉、视觉、触觉、体感与场景还原相结合,使参观者能置身“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枪林弹雨”的战场氛围。体验城市被轰炸时楼房下坠、震动、下雨、作战时等全方位真切感受。通过独具特色的立体场景还原、结合背景画、艺术雕塑、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三维图形图像动画技术,为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4D沉浸式参观体验。
“统战”光影艺术装置
首次将子弹作为光影成像的载体,利用1945根直径0.5毫米的钢索,将1400余发子弹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人工排版设计定位后,固定其上,在正面形成一个“战”字,影射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拒外侮的民族精神。飞散的子弹凝聚在一起,爆发出同仇敌忾的巨大力量。进一步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体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整个艺术装置极具视觉冲击力。
“怒吼”主题变幻雕塑
首次将变幻雕塑的雕塑创作概念引入纪念馆展陈设计中,雕塑家着重控制线条在空间中的轨迹,不同的图像以同样的线条作为载体,两个图像(拿笔的手/握枪的手)在观众的视角移动过程中交替呈现。表现出民族危亡之际,上海的文化人以笔为枪,发出他们的怒吼,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以各种方式坚持文化战斗,抵抗外敌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迸发出抗敌御侮的民族强音,展现中国文化人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申江战焰图》
该绢画为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画,描绘了当时宝山庙行镇在历经一·二八战火洗劫后的惨烈场景。原无题,现名为温州名流叶曼济所题。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捐赠,画面上还留有叶志超(叶永烈父亲)所题七绝两首及注释。
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呈堂证物
抗战胜利后,194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以秦德纯为主任委员的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和审判日本战犯。1946年2月15日,成立了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简称为南京军事法庭),直属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庭长:石美瑜,主任检察官:王家楣,陈光虞、李波、徐乃堃、高硕仁、施泳等为检察官,陆起、李元庆、林建鹏、叶在增、孙建中、龙钟煌、张体坤等为审判官,统一审判由中国驻日代表团引渡和从全国各地法庭移交的日本乙级和丙级战犯。其中审判了南京大屠杀的首恶、曾任日本第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谷寿夫,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酒井隆,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等战犯,最终将他们处决。这把日本陆军九八式军刀系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时的呈堂证物,由石南阳(石美瑜之子)捐赠。
张明曹原版手拓木刻连环画《仇》
张明曹(1911—1978),浙江温州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乡温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用饱满的战斗激情和浓郁的艺术力量,以犀利的刻刀,揭露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暴行,激起硝烟下的民众高涨的抗日斗志。1938年创作有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仇》,以二十幅黑白木刻画,表现一个家庭遭日军奸淫枪杀而愤起复仇抗战的故事。另投入创办《抗敌漫画》刊物(后改名《画兵》《画阵》)并任主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沪上,致力于中国画创作。
这本明曹原版手拓木刻连环画《仇》在当时一共只制作了20本,此本编号为7,并附有张明曹的亲笔签名,十分珍贵。
第十九路军“誓雪国耻”短剑
1936年1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中首次规定了短剑的样式和佩带方法,此时的中正剑已作为国民政府军人常服必备腰间悬挂的“装饰品”。这把中正式短剑体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战斗意志。
第七军军长张淦题赠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零一旅警卫营一连中尉排长黄镇东的对联
此系抗日战争时期,第七军军长张淦于安徽六安独山军部时为参加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老兵黄镇东所题写的藏头对联,由黄先奎(黄镇东之子)捐赠。
上联:“镇国威声守边功勋垂宇宙”,下联 “东山再举华夏霖雨济苍生”。横批 “宜室宜家”。对联不仅表达了张淦对在战场上有英勇表现的黄镇东之殷切厚望,其取自《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横批也是将军对其能家庭幸福,全家和睦的深情祝福。
黄镇东(1916—2015),安徽合肥南岗人,1934年入伍,1936年毕业于黄埔十六期,后加入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零一旅警卫营一连任少尉排长,随蔡炳炎所部参加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防守罗店、月浦一带,后其因功升中尉排长。
张淦(1897—1959),广西桂林人。1928年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八军参谋长。1937年任第四十八军参谋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6月21日任第七军军长,率部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侵华日军“慰灵塔”碑
此方侵华日军 “慰灵塔”碑是侵华日军为追悼1937年9月底至10月初,辖下步兵第149联队(联队长大佐津田辰彦)第一大队(大队长少佐小原晋)所部在蕰藻浜周边胡家村(即现今的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胡庄村)、江家宅、杨家宅等地战役中的战死者而建。
该侵华日军“慰灵塔”形质造型类似方尖碑,正面正书阴刻“津田部队 小原部队慰灵塔”,一侧正书阴刻“皇纪二五九七年秋 小原部队奋战”,形质和内容在上海尚属首次发现,既是日本侵华的实证,也是其最终受到正义之师毁灭性惩罚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颖文
图片:单颖文摄,宝山区供图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