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路88弄,古色古香的门头透出百年石库门里弄的海派风情。95岁的陈阿婆已在这里度过了半百时光。最近,她又迎来了一桩期盼许久的喜事——家里的浴室终于更新换代,不仅安上了风暖系统,还添上了扶手。“洗澡的时候再也不用害怕摔跤了!”陈阿婆如是说。
陈阿婆的这桩喜事与上海正力推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相关。这是全国首个市场化适老化改造项目。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围绕着养老服务产业不断创新探索。自去年底开始,市民政局在部分街道试点面向老年人家庭的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半年多过后,首批精心运作的改造项目已初具雏形。
陈阿婆家的对门,本市首家以石库门里弄为原型功能改建的适老化智慧养老展示体验中心不久前正式对外开放。近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却装下了厨房、卧室、浴室等种种适老化空间。这个适老化改造“样板房”不仅承载着老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映射出“预防为主”的全新养老服务理念,更满足了他们的原居安老之心。
从基础产品到全包服务,一份可选择的适老化菜单
步入展示体验中心内,这里保留着石库门里弄的最大特点——非成套。体验中心主空间内布设着卧室、餐厅。步入小院,紧挨着的浴室、厨房,让居住在这幢百年石库门里弄的老人们甚是亲切。在这里,非成套住宅比例高达70%以上。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居民们只好在外搭起了浴室、厨房。时光流逝,这些曾为生活带来便利的空间却也渐渐酿成了种种安全隐患。
浴室,这是许多业内人士眼中老人们风险最高之地。闷热的室内环境、不断攀升的温度,对老人而言都是考验。若是不慎摔上一跤,都是“不可承受之痛”。也正因此,老人们的适老化改造需求往往最先从这里开始。
在体验中心的浴室场景里,各类起到支撑功能的扶手安装到位。抬头向上望去,滞留探测器闪烁着红光。负责该中心改造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周国荣告诉记者,“探测器可以监测老人在浴室内的停留时间,一旦超过限定值便会报警。”嵌入了红外感应功能的探测器还能自动监测到老人们的身体姿态。若是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就会在后台影像上呈现一大片红色区域,同样也会触发报警功能。
为满足老人们的多元需求,此次适老化改造项目真正践行着“市场”二字。今年7月底,上海市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为老人们提供了三种服务包,包括基础产品、局部改造以及全屋整体改造。平台还为老人们梳理出了7大场景、60余项产品与服务,可供老人们任意组合。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本市已申请市场化适老改造项目的老人达85户。
从政府托底到市场化探索,满足更多老人改造需求
其实,居家适老化改造对上海而言并非新生事物。早在8年前,上海就已敏锐洞悉老人们的需求,每年面向1000户低保困难老人家庭进行改造。多年实行下来,老人们对项目反馈积极。
然而,由政府资金托底的适老化改造覆盖人群始终有限。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对适老化改造有需求的老人约数十万。一端是老人们的庞大需求,另一端却是有限的市场供给。不少业内人士坦言,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很难吸引品牌企业入局。但另一方面,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的小企业,又让老人们不敢轻易尝试。
在此背景下,“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自负”的市场化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项目应运而生。据了解,此次试点中,市民政局针对选择基础产品服务的老人采取差异化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老年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年满80周岁且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年人,分别按照100%、80%、50%进行补贴。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老人按40%补贴,即二级照护等级以上老人、无子女高龄独居或纯老家庭老人。同时,每户家庭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
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让老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政府补贴、国企运营,为何要耗费如此多的精力扑在居家适老化改造上?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袁楠如此注解,“这是为了从曾经的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让更多老人居家过上一个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若是情况允许,老人们大概率都会选择原居安老。但对于像江阴路88弄这样的百年石库门里弄而言,若是不经过一番适老化改造,居住于此的老人们多数都免不了磕磕碰碰。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机能随之退化。但在石库门里弄间,20至30公分的门槛随处可见。50岁、60岁时,人们能轻易迈过,但一旦超过70岁就不一定了。“虽然从身体条件上来看已经无法迈过,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还是能迈过,许多老人摔跤的情况就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差异产生的。”袁楠告诉记者。
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老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意外被尽可能降至最低。即便发生意外,遍布室内的各类传感器,也会第一时间将报警信号传送至老人家属或签约的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以此降低意外产生的不良后果。
作者:王嘉旖
图片:邢千里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蒋竹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