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举行首场“‘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这本身就极富象征意义。登高才能望远,规划必须有足够高度,才能足够引领;同时,规划必须扎根于民,只有紧贴民心民智,才能引领足够共鸣。
28日的这场“大家谈”,谈得十分精彩。这让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在总结发言中情不自禁地说:“高手在民间。”
正所谓实践最生动,基层最丰富,群众最智慧。相关部门经过汇总,短短2小时,他们共搜集了近30条高质量建议。而更重要的是,这场活动显示出,在上海政府部门与多元且精彩的基层之间,存在着牢固的链接、高效的沟通、充分的信任,这应该是全市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创造新奇迹的重要保证。
“民间高手”不仅有孩子,还有耄耋老人
“开门编规划”,而上海的这扇“门”开得有多大?就在第一批登台与政府部门对话的市民代表中,有一位红领巾。六年级学生毛子谦注意到,他家对面有一个创意园区,环境不错,可惜的是,哪怕晚上或是周末,这个园区却一直不允许周围居民进入。毛子谦说,很多住在老小区的市民,非常希望身边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使得类似园区能够让市民“错时共享”,就可以达到“1+1>2”的目的。
“民间高手”不仅有孩子,还有耄耋老人。退休教师倪晓茹就带来她90多岁老母亲的一个愿望。每周二、四、六3天,吃过饭后,倪老师的母亲就会搬个凳子,守在家门口等候护工阿姨上门。实际上,老人身体硬朗,起居基本可以自理,如此期待护工上门,就是为了能找个人聊一个小时的天。倪老师说,上海即将迎来深度老龄化,目前针对高龄老人推出的长护险制度非常好,但是,也要考虑到一部分老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
这“一老一小”的建议,都根植于生活经验,但又跳出了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公共利益层面。与之类似,退休市民虞国伟追踪了小区河道黑臭的原因,发现“断头河”造成的死水是根本原因。但老虞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进一步调研了其他街镇的河道,提出了一系列防止“断头”、打通水系的政策建议。事实上,据市发展改革委透露,在“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征集中,像虞国伟这样具备“既找问题,又开药方”建设性思维的上海市民,数量非常多。
接地气的问题建议为“补短板”提供启示
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一直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着丰富养料。昨天参加“大家谈”的,还包括几位来自社区和企业的代表,他们看的问题、提的建议非常接地气,为上海未来五年进一步“补短板”提供了启示。
闵行区康城社区是上海最大的单体小区,社区党委专职副主任张军萍说,康城的高层建筑非常多,在工作中,她发现,小区老电梯的维修更新是一大问题,而动辄十几二十几万元的维修成本,以及使用维修基金时遭遇的政策难题,让这项事关安全底线的工作遭遇很多困境,“老公房加装电梯,现在关注度非常高;但是,老电梯的维修更新,同样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来自连锁便利超市“便利蜂”的刘晔青,则直言不讳地给上海政务服务找“茬”。原来,“便利蜂”在上海的一个新网点,装修工程本想全程网办,结果却卡了壳。这个几十平方米的小项目,被要求须在线提供勘测、设计等四五份合同。此外,新网点的注册手续也不够简便。“上海营商环境全国领先,但流程设计也应该进一步从小微企业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
和几位在社区和企业打拼多年的代表相比,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吴豪的思考深度一点都不逊色。过去一年在嘉定区当“村官”的经历,让吴豪对于乡村振兴话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上海应该把生态宜居建设作为突破口,特别是要在宅基地政策方面有所突破,使得市郊大批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居能够跟上时代。
从另一种高度照亮人民城市前行道路
上海“开门编规划”的实践中,除了大量普通市民、草根企业之外,还有一些在各自领域颇具建树和影响力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他们的视角和建议,从另一种高度,照亮了人民城市前行的道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一直往来于象牙塔与城市规划的第一线,曾经担纲徐汇区历史风貌区、虹口区北外滩以及浦东新区陆家嘴的总体规划。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使得沙永杰对于上海“十四五”时期的空间布局有着独到的思考:“内环线以内的大片老旧小区,是我们承载未来人口的硬件平台,它们的特点和治理方式,在全世界找不到先例,必须要用更务实、更大胆的方法加以改造,从而满足上海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硬件需求。”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不久前伤了关节,但他拖着伤腿来到上海中心大厦,并给上海文化出了一道“考题”。他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陈列着陈从周先生牵头设计的一座江南园林,而未来几年,上海博物馆东馆中,能不能除了展示中华文化之外,也能为其他文化瑰宝提供一席之地,“要对标纽约、东京、巴黎、伦敦这样的国际级城市,上海就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和胸怀来接纳全世界的文化”。
来自B站(哔哩哔哩)的Up主朱明华,每个月能吸引数千万点击、汇集10万条弹幕和评论,他说,既然上海是全国的上海,那么“十四五”时期,除了物理的上海,还应该利用B站这样的网络平台,在二次元空间丰富上海的文化形象,使全国数亿年轻人认同上海的精神,并将梦想依托于此。“晚上,我会把这次‘大家谈’做成节目上传,相信会赢得几百万次观看。”朱明华的信心,实际上让上海“开门编规划”的实践,又推开了一扇特殊的窗口。
作者:张懿 何易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