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种植的老人在“蔬香菜园”里耕作,这里的瓜果蔬菜都由居民们的湿垃圾种植而成;“生境花园”成了孩子们的夏日乐园,抢救受伤的小鸟、看小松鼠捉迷藏、在池塘边观赏小鱼和青蛙……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吴红萍的朋友圈里,生动地记录了几年来社区的点滴变化。
虹旭小区的变化,正是长宁区通过“微更新”让社区更宜居的一个缩影。不少老旧小区的居民因此收获了更舒心的居住环境,微更新的过程还激发了居民自治的热情,促进睦邻友好,成就了夏日里一道道风景线。
从“有的住”到“住得好”,老旧小区打造迷你版的生态系统
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的虹旭小区是典型的老公房小区。曾经,它也面临着配套设施落后、公共空间不足、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2015年起,通过综合改造和“小而美”“小而精”的微更新,小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
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生境花园”由此应运而生。其前身是一块“边角料”地带,曾被违建占据,拆除后又变成临时停车场和废弃物堆集地,在微更新过程中,居民区干部们想到,何不建一个能让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花园?于是,业委会、物业、居民,还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等专业机构参与进来,在大家集思广益和居民全程“指手画脚”中诞生了生境花园。
如今,生境花园俨然是个迷你版的完整生态系统:绿意盎然的池塘生态系统,昆虫箱里各种昆虫忙着传花授粉,种植体验区还能让人过一把农夫的瘾……“麻雀虽小”,但生境主题区、互动体验区和休憩科普区的划分井井有条,花园日常养护和管理则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也促进了睦邻友好。
傍晚时分,乔阿姨牵着小孙女来这里观鸟。孙女喜欢亲近自然,而她则和老姐妹相约,边“嘎讪胡”(沪语“聊天”)边侍弄花草。“在这住了大半辈子,小区生态越变越好,还有小鸟在小池塘里洗澡。我们还种了茄子、冬瓜等果蔬,等收获了分给大家!”乔阿姨笑说。
从“有的住”到“住得好”,在微更新下,虹旭小区不仅有生境花园,还有同心微园、蔬香菜园、桂香文园等特色空间。就在上个月,蔬香菜园3.0版全新亮相,从“瓶子菜园”到“DIY种植槽”,再到如今围绕小区睦邻廊、以防腐木打造的一体式种植槽,让喜爱种植的社区居民们得以大展身手。吴红萍告诉记者,待果蔬成熟后,志愿者还会定期送到社区孤老的家中,让他们足不出户吃到新鲜蔬菜。
居民全程参与,真正做到“我的小区我做主”
改造容易维持难,小区环境变好了,人们的习惯却还是老样子,社区治理难点如何突破?吴红萍说,发挥居民自治、培养社区精神很重要。据她介绍,社区微更新项目从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再到运营维护,虹旭小区居民全程参与,真正做到“我的小区我做主”。
大热天,堆肥桶边值守的居民徐老伯衣服已湿透,这位“堆肥达人”每天都坚持来打理。
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早前这里是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一到夏天便异味难闻。为让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2018年夏天,虹旭小区引进了堆肥桶,尝试将湿垃圾变废为宝。喜爱侍弄花草的他和四位居民组成了“小蚂蚁绿色堆肥管理队”,指导居民参与变废为宝。如今,虹旭小区已建立起部分湿垃圾不出小区的闭环,有机肥滋养着生境花园、蔬香菜园里的果蔬植物长势喜人,“小蚂蚁”志愿者团队也越来越壮大。最近,居委会还与专业花农、菜农签订了长期互换协议,小区里用不掉的肥料可以换回蔬菜,送给独居、老龄老人们。
“这一过程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循环的好处,越来越多居民投身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家更愿意参与社区共治。”吴红萍欣喜地感到,垃圾变少了,小区环境整洁了,大家“守”出了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虹旭小区的故事还在继续。时下天气炎热,居民们还商议着要在小区打造一个300平方米的室内公共空间,供大家唠唠家常,议议“社区里那点事儿”。让社区更宜居、家园更美好还要照拂到每一个个体,据悉,今年底这里将建成邻里中心,并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让老人快乐地居家养老、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四点半”课堂愉快学习。
“虹旭小区的微更新培养了居民的家园情怀。以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而现在,居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积极参与打造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由大家共同呵护这个美丽家园。”仙霞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峥表示。
在长宁区,通过精雕细琢的微更新,已诞生了“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幸福里、上生新所、苏州河健身步道等公共空间焕然一新,这些富有故事的老街区不仅充满魅力,还增添了宜居温度,更具品位。
文:周渊 王宛艺
图:张伊辰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