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房子装修好了,请你们来看看!”昨天下午,指着不远处一栋崭新的3层楼房,朱红光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年58岁的朱红光在武川路222弄住了48年,与“厨卫共用、拥挤不堪”的老房暂别2年后重新回到这里,等待他的,是有着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的整洁新居。
两年前,位于杨浦区的武川路222弄小区7幢不成套房屋启动原地“拆除重建”改造。如今,这里已经建成3幢三层、2幢七层的成套独用居民住宅。6月底,居民拿到钥匙正式入住,153户居民在“老地方”住上了新居。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聚焦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成套改造、厨卫改造等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原拆原建、居民原地安置的武川路222弄改造项目,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生动诠释了“留改拆”城市更新新理念。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一位居民的感受,为更多旧房改造项目提供了范本。
19天超速完成签约,每户增加10余平方米
自从拿到了新房,朱红光每天都要骑着电瓶车来新房子溜一圈,掌握装修进度。朱红光8岁起就住在这里,父母和兄弟姐妹三人共同住在5号101和102的房子里,26平方米的面积最多时住着九口人。改造后,朱红光拥有了隔壁隔户的两间新房,总面积超过70平方米,增加的独立厨卫和阳光充足的阳台让他欢喜不已。
武川路222弄小区原有14幢房屋,其中7幢为独立成套的售后公房,剩余7幢则是2层砖木结构的不成套房屋。涉及居民153户,产权人为上海财经大学。这7幢不成套的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几个居民共用一个厨房、卫生间,配套设施落后。房屋所处地势低洼,夏天饱受积水漫延、白蚁泛滥之苦,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2018年6月,由于当时地铁18号线将于正面穿越沿武川路的3幢房屋,房屋安全状况雪上加霜,改造迫在眉睫。为此,杨浦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工作组,由区房管局牵头,会同区规土局、区建管委、五角场街道,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财经大学、申通公司、检测单位、设计单位等单位研究制定改造方案。最终敲定原地“拆除重建”这一方案。
在上海推行的“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中,拆除重建属于“改”的一种方式。据了解,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展方案设计,2018年1月3日正式启动居民征询,仅用19天就完成全部153户居民的选房签约工作,成为杨浦区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拆除重建项目。
据介绍,153户居民平均每户增加10至15平方米的面积。对于增加的面积,按照8平方米以下每平方米1295元,8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2364元,出售给居民。虽然房屋以使用权对居民进行安置,但居民办理入户后,可按照成套改造后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办理手续,取得产权证。
为了购买增加的面积,朱红光一共花了8万多元,他觉得非常值得,“毕竟周边房价至少每平方米6万元”。
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个人都开心满意”
每一栋老房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而旧房改造往往需要因地制宜,依据每个基地甚至每栋楼的不同情况,度身定制科学合理的方案。同时,还要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益均衡,接受度更高。这一点,在武川路222弄改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杨浦区房管局副局长赵岳毅全程跟进了这个项目,他告诉记者,为了让项目做到完全公开、公平、公正,武川路222弄改造项目围绕“人”做了大量工作。据介绍,改造前,每户人家的房型面积都不完全一样。在设计房屋方案时,区房管局先把所有居民的租赁凭证收上来,进行分析,最终分成3种面积的房型。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厨卫和阳台面积,设计成3种房型。对于原有两套房屋的居民,通过隔壁隔户的设计给予打通的选择权。对于7层的电梯房,还要计算公摊面积……经过专业团队的测量和设计,最终的设计方案保证了每户人家增加的面积都是均衡的。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开心满意 。”对于这点,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灵深有体会。他介绍,项目征收工作启动后,在杨浦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房管局、五角场街道、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专班,日以继夜地在现场解决老百姓问题。对于另外7幢楼居民对于施工的担忧,专班承诺会请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对于家庭矛盾,则邀请第三方律师和房管局工作人员、街道干部共同为居民进行现场政策解答;选房也进行了两轮抽签,第一次抽抽签顺序,第二次抽签选房;在完成拆除重建改造后,还将对剩余7幢成套房屋进行美丽家园改造,提升整个小区居住环境……
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个居民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月28日居民回搬那天,老百姓个个欢欣鼓舞,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回馈。”周灵说。
作者:蒋竹云
摄影:祁骏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