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虹桥镇,这里有一间上了周边居民“口碑榜”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年150元的管理费没有劝退对价格敏感的老人们,反倒是吸引了一群黏性极强的用户。55名在册会员平均年龄70岁,年纪最大的87岁、最小的57岁。可以说,这是一间收割了全年龄段老年人粉丝的服务中心。
在酝酿会员制之时,中心负责人章慧娟心里其实打着鼓。她很清楚,这是一间没有“群众基础”的为老服务中心——此前作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转,运营3年只服务了3名老人。“这里的老人大多家里空间宽敞,对服务中心没有‘刚需’。” 虽然老人对空间需求度不高,但扎根社区30多年的章慧娟却坚定认为,老人们对服务的期待依旧在。
脾气火爆的阿姨却成了“黏人精”
“燕燕也是太鲁莽,有话对婶婶讲,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人才相配门户相当……”82岁的侯阿姨哼唱起沪剧来朗朗上口,软糯的语调煞是好听。或许外人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思维灵活的老太太刚被送来的时候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那时,侯阿姨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爱与人发火。最让人担忧的是,她每天都会挎着一个菜篮子从家里跑出来,当别人问起“家住在哪里”时,又回答得含含糊糊。为了防止侯阿姨走丢,家人特意为她订制了联系牌,天天挂在身上。
大家都说,侯阿姨患上了“孤独症”。在经历大规模动迁腾地的闵行区,越来越多老人像侯阿姨一样告别乡村、住进城市。然而,住惯了“贴地”房子的老人们很难适应城市社区。小辈们外出工作,留下老人们独守在家,一旦情绪上没有得到纾解,生病是自然的事。
拥有丰富经验的社工小王并不着急。侯阿姨每次发脾气乱扔扑克牌,她就默默收好。渐渐地,这名曾经脾气火爆的老太太也平静下来。如今,她成了社工小王的“小跟班”,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老人就像小孩一样,特别依赖人。”小王为侯阿姨的状态这样解释。
团体领袖拉来了一大半会员
侯阿姨来到这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冲着这里的服务,还有许多阿姨妈妈则是为另一位团体领袖而来。用中心负责人的话来讲,“一大半的会员都是被她拉进来的”。初次看到余建英,许多人都会觉得她“蓬勃活力”。或许是常年习舞的关系,66岁的余建英依旧身材苗条,令人艳羡。
章慧娟与余建英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邻里中心的办公室内。那时,余建英带着四五个姐妹一起来讨要练舞场地。活力四射的样子给章慧娟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年后,等到章慧娟接手这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人选就是余建英。曾有着30余年居民区书记经验的章慧娟知道,看似细碎的社区事务其实是“专业工种”。如何与人打交道?怎样激发活动参与热情?这都需要经验老道的社区达人才能做到。
余建英没有辜负章慧娟的期待。一声号令下,20多个姐妹齐刷刷来报到,直接扛起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半壁江山。与市中心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同,这里所服务的老人年龄跨度更大、活力老人更多,运营方也一直在寻找更多适合老人们体验的活动。
每周二下午,中心内的面塑体验馆总是人气爆棚。来自七宝古镇的非遗手作活动十分受老人欢迎。工作人员们会将老人们的面塑作品陈列出来。一旦遇到手工特别精巧的面塑作品,工作人员们还会把它们放到玻璃展柜里。
重新聚集的人气,带回老人想念的“熟人社区”
捏面塑、做烘培、唱歌……“花样经”越来越透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来了一大批黏性极高的会员。口碑宣传之下,虹桥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名声也越传越广。重新聚集的人气,也带来了老人们想念的“熟人社区”。
十多年前,虹桥镇经历了“村改居”。老人们熟悉的村委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城市化指征的居委会。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形态,更是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房子挨得近,每家都有好几层楼,串门很方便”,进城上楼后,邻里之间互不相识,或者因有限的空间而减少了走动频次。
重新建起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犹如老人们的“情感纽带”,既连接起过去的乡村记忆、集体情感,也在这里生发出新的连接、新的故事。在这里,老人们每走一步就能看到家庭喜事上常见的“老熟人”。就如他们曾经共同生活的生产大队一样,每天都可以见面闲聊几句。若是在外头碰上却没有热情招呼,老人们之间还会嗔怪几句。
近年来,上海各街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遍地开花。在硬件设施之外,更多中心运营者开始不断思考本区域老人的内在需求,围绕“为老”二字不断挖掘潜能。虹桥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一张小小会员卡,不仅最大限度满足老人需求,也一举盘活内部资源,真正走出了一条“养老自治”之路。
作者:王嘉旖
图片:周馨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